原標題:【文化論壇】
唐詩·絲路·遠方
如何發揮獨特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優勢,使甘肅真正走出一條獨特的文化建設道路來,是每一位生于斯長于斯的人都應該認真思考和努力實踐的。其實,眾所周知,在甘肅大地上,漢代張騫“鑿空”,打通“西域”,“走”出了一條“絲綢之路”。而在這條“絲綢之路”上,大唐盛世的詩人們,東往西來,或征戍,或駐守,或任職,或游歷,又“踏”出了一條“隴右唐詩之路”。這條詩路有著獨特的文化意蘊和精神價值,非常值得大力發掘和大力弘揚。
這條“唐詩之路”,是一條志士報國之路;是一條對外開放之路;是一條民族友好之路;是一條山河壯美之路。這一切都是“隴右唐詩之路”的“唯一”,其他地域無法復制。只有在這條詩路上,詩人們歌唱了“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的報國壯志;歌唱了“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建功豪情;歌唱了“黃沙地里人種田”的太守能政;歌唱了“國使翩翩隨旆旌”大唐氣度;歌唱了“羌兒胡雛齊唱歌”的民族友好。也就是在這條詩路上,詩人們描繪了“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壯闊畫面,譜寫了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生氣彌漫的“盛唐氣象”。更為獨特的是,這條“詩路”與“絲路”的互涵同構、“相依為命”,使這條詩路的文化內涵更加深厚、精神價值更為巨大,“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的瀚海駝鈴,世代傳響。這一切不僅是綻放在當今甘肅大地的藝術奇葩,也是隴原兒女最為珍貴的精神財富。
“詩是詩人心靈的反映”“表達熱烈的主張、激昂的情緒”。唐詩的魅力,早在公元686年,曾面對張掖丹霞地貌驚嘆不已的陳子昂就作了精辟的描述:“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如洪鐘般震響、似石磬般悠揚的唐詩魅力,一直映照在這條長長的詩路上。“蓬勃的朝氣,青春的旋律,這正是盛唐之音的實質。”“無所畏懼無所顧忌地引進和吸取,無所束縛無所留戀地創造和革新”,這正是“盛唐之音”的社會氛圍和思想基礎。正是高適、岑參、王維等一批“翩翩度隴頭”的詩人,用自己的行動真切地闡釋了這一社會風尚,用大氣磅礴的邊塞詩篇揭示了這一思想基礎,唱響了時代的最強音。
唐詩不是象牙塔,是家喻戶曉的,是大眾的,是人民的。如今的百姓,有誰不能背誦幾首唐詩呢?隴右大地上的唐詩,更應該成為甘肅人民的“最愛”。讓大家跟著唐詩,去領略山川壯美、地理靈奇;讓人們跟著唐詩,去尋找隴山的鸚鵡、秦州的叢篁、臨洮的“青木香叢”、金城的園中麝香、武威的梨花、胡桐、酒泉道上的連天白草,以及敦煌渥洼池的天馬、涼州花門的酒家翁,還有那酒泉太守的錦筵、劍舞,玉門關將軍的暖屋、清歌,紅地爐、花氍毹、金叵羅、桃花叱撥、胡騰舞、西涼伎,胡姬醉舞、玉瓶臘酒,這一切不僅僅是唐詩中的一種物產、一個意象,更是唐代詩人用心靈為后世留下的家園記憶、精神遺存。以詩人的敏銳、詩歌的意氣,感激奮發,敦行教化,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把最美的“唐詩”重新譜寫在甘肅大地上。
“隴右唐詩之路”是隴右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的“無縫對接”,是隴右地域文化的詩意表達。“唐詩之路”又以詩意感性形象與綠洲絲綢之路相映生輝,凝聚了中華文化最為輝煌時期感人奮發的精神力量,發掘、弘揚這些精神價值,讓每一首詩在這條大道上跳動起來,“騰飛”起來,成為鼓舞“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動力,是每一位學者、詩人應盡的義務。“喚醒敦煌的詩心”令人感動,啟人深思。我們應該喚醒這條長長的絲綢之路上的詩心詩性,喚醒甘肅人民心中的“遠方”。打造“隴右唐詩之路”,帶動全省文化旅游,講述甘肅好故事,唱響甘肅時代精神。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