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這首電視劇《西游記》的主題曲,早已耳熟能詳。
玄奘萬里迢迢的取經行程,要經受無數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所以,在河西大地留下的許多取經遺跡和膾炙人口的取經故事便自然而然地披上了十分濃重的神話色彩。
玄奘赴天竺求取真經,發生在唐太宗貞觀年間。玄奘取經路上所經受的苦,所歷經的磨難,是不堪想象的。歸來后,其弟子辯機根據玄奘口述,將其在西域的所見所聞整理成了《大唐西域記》一書。玄奘的另外兩位弟子慧立、彥保又寫了一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了玄奘的傳奇經歷。他的弟子出于對師傅的敬仰,將玄奘的取經過程描寫得極富傳奇色彩。這兩部出自玄奘弟子之手的著作成為后來民間大量創作取經故事的源頭和靈感。
張掖大佛寺中的西游故事連環壁畫便是玄奘取經故事以《大唐西域記》為代表的真人真事。大佛寺始建于公元1098年,俗稱臥佛寺,是我國唯一一座西夏佛教寺院。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大佛寺曾經紅燭搖曳,香火鼎盛,這里曾有著古絲綢之路熙熙攘攘的人流,千年的時空之中,大佛寺內那尊碩大的釋迦牟尼臥佛,不知聽到過多少蒼生的心靈隱語。臥佛殿佛壇的后壁正中,便是那幅驚世的西游故事連環壁畫。這幅連環畫為國內罕見壁畫,不僅僅是玄奘取經故事在河西留下的寶貴遺跡,也是西游故事與張掖關系的有力證明。整幅壁畫呈橫平式構圖,約13平方米。畫面由悟空大戰混世魔、悟空會觀音、圣僧恨逐美猴王、子母河八戒取水、悟空借扇息火焰、悟空大戰牛魔王、紫竹林悟空參拜觀世音、紅孩兒火燒悟空、觀世音甘泉活樹和嬰兒戲化禪心亂等故事組成。故事彼此之間沒有明顯的連續關系,但又共同構成以“西游記”為主題的連環壁畫。
關于張掖大佛寺西游故事壁畫的繪畫年代,近幾年來,盡管學者之間有著頗多爭議,但是大多學者認為,該壁畫繪制于元末明初時期。如果這個說法正確,那么它比百回本《西游記》成書要早200年,這說明大佛寺壁畫就是《西游記》百回本小說的創作“雛形”。
玄奘取經的故事,雖然早在《西游記》百回本小說成書之前,就以民間俗講、說唱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但是,從地域關系上來說,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佛教和其他西域文化的第一道中轉站,西域以及比之更遠的域外文化總是先在河西地區被初步漢化以后,才漸次傳向內地。因此,西域一帶零散的取經故事,首先演變為河西一帶的俗講,再到三晉大地的初級戲劇,然后是中原內地的雜劇、平話等。直至晚明時期,市民文學開始逐漸興盛,淮安才子吳承恩便粉墨登場,在俗講、民間故事、傳說、雜劇、平話等基礎上創作了這部舉世聞名的奇書——《西游記》。
在西游記故事的這種傳播過程中,河西重鎮張掖必然成為西游記故事傳向中原的起始站,并留下諸多和《西游記》故事相關的歷史印記。這些印記后來傳至中原地區,才促使《西游記》成書。因此,張掖地區流傳的諸多西游故事便是《西游記》小說的“雛形”。
□楊文遠
相關新聞
- 2020-03-13張掖路街道轄區鮮為人知的人文歷史——蘭州港碼頭的前世今生
- 2017-03-28甘肅張掖“十里桃林”引游客采摘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