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文物”遇到新課題
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 題:“老文物”遇到新課題
新華社記者劉陽
“云游敦煌”這4個字,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蘇伯民在駐地接受媒體采訪時都要提及。
這是一款小程序,是敦煌研究院和有關方面在疫情期間合作推出的“科技+文化”體驗。在蘇伯民看來,這款小程序不僅讓觀眾獲得了“在家飛天”的感受,更讓敦煌壁畫藝術“活了起來”。只需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就能近距離欣賞敦煌石窟,還可“私人定制”壁畫故事和智慧“畫”語。
蘇伯民在西北大漠守護敦煌洞窟近30年,經歷了許多千年洞窟的保護修復和敦煌文化弘揚工作。“疫情是挑戰也是機遇,盡管旅游參觀的‘暫停鍵’曾被摁下,但激發我們對如何進一步拓展敦煌壁畫藝術傳播的思考。”他說,“‘云游敦煌’已經收到很好效果,今后人工智能、虛擬漫游、5G、云計算等高科技手段,將為多渠道傳播敦煌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時代價值提供了廣闊空間。”
實際上,敦煌研究院多年來一直在以數字化技術手段探索展現敦煌文化,目前已有200多個洞窟全面實現數字化。2015年敦煌研究院推出了“數字敦煌”項目,觀眾可通過網絡免費欣賞30個精美洞窟的壁畫和彩塑藝術。在數字科技和文化創意的加持下,還嘗試了音樂、游戲、動漫等文創產品,讓千年敦煌文化釋放出新的活力。
蘇伯民一直在強調一個觀點:文旅融合要在文物保護、游客體驗、經濟發展上尋求平衡,要實現這種平衡,文物數字化是重要的實現途徑。
每年旅游旺季,敦煌文物人都會擔心過量的游客對洞窟保護造成壓力。“溫度、濕度、二氧化碳等指標的劇烈變化,日積月累會造成洞窟不可逆損害。如何讓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藝術瑰寶‘活’得更久,是我們長期研究和思考的問題。”蘇伯民說,“傳統的調節峰值手段只是無奈之下的選擇,數字化應該是解決問題的更有效手段。”
蘇伯民建議,“十四五”期間國家要加大對文物數字化技術的創新研究,以科技創新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通過不同形式為游客提供豐富多彩的文物展示內容。這樣既可以減輕文物本體的壓力,又能更廣泛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
繼前兩年提出重視文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等建議后,蘇伯民在今年的兩會上建議,國家教育部門將文物保護認定為獨立學科,在學科下設立包括文物數字化在內的諸多相關研究方向。
“要讓文物‘活起來’,大力推動高水平文物保護研究和修復人才的培養是基礎。”蘇伯民說。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