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定西新莽權衡, 國寶離奇的“今生”與“前世”
新莽卡尺
定西出土的銅衡和銘文拓片
定西出土的銅權
定西出土的銅鉤
定西市莽權城雕
在中國文物收藏史上,定西出土的新莽權衡絕對是難以忽略的重筆之一。新莽權衡是王莽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所制造的銅鑄計量器,包括五權、一衡、一鉤和一丈,總共八件。1925年秋天,這批國寶出土于定西市巉口鎮關川河東岸的一處崖壁上。新莽權衡不僅是歷史上最精美的計量器具之一,其發現和收藏的過程更是具有傳奇色彩。
國寶出世被當成廢銅賤賣
2000年前,當新朝皇帝王莽下令讓國師劉歆主持設計并監制度量衡改革之時,他絕對想不到,自己遺留在歷史時空中的幾件銅鑄計量器,會在久遠的20世紀20年代再次“面世”,成為極為稀有而珍貴的國寶級文物,更不會想到,這批國寶還會有一番曲折離奇的文物收藏傳奇際遇。
事情始于1925年夏末秋初的一天。當時甘肅定西縣巉口鎮有一個叫秦恭的13歲孩子正在山上放牧,偶然發現了一塊露出地面的金屬物。原來是前幾天下大雨時,雨水將土崖沖開了,露出了土中的埋藏物。
秦恭發現土中是一些破舊的金屬物品,他年小力弱,又無挖掘工具,便暗暗記下了地點,回家后他把這事告訴了哥哥秦讓。第二天,兄弟兩人前去“挖寶”,結果挖出了不同形狀的八件古銅器,兩人將這些古銅器弄回了家。
當時,村里人也不認識這批珍貴文物,以為是一些不值錢的廢銅爛鐵。秦家兄弟也沒當回事,就把這批稀世珍寶隨意堆放在了院墻腳下,不再理會。若不是遭了年饉,或許這批稀世珍寶還會默然地堆放在墻角之下不知道多少年。
1929年甘陜大旱,顆粒無收,老百姓都餓著肚子,這就是老輩人口口相傳的“民國十八年”年饉。秦家迫于生活,見墻角下堆放了4年多的廢銅爛鐵還可能換幾個錢糊口,便讓秦讓用手推車將這批文物運到省城蘭州求售。這批新莽權衡由此進入人們的視野。
蘭州古董商馬實齋按碎銅價格給了秦讓60塊大洋收進,秦讓懷揣60塊大洋“巨款”高高興興回了家。
60塊大洋在當時值多少錢呢?據記載,1926年-1936年,在上海1塊大洋可以買四五斤豬肉,1個銀元也可以買16斤大米,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折合今人民幣30元—35元左右。1929年的災年,一塊大洋估計是買不了四五斤豬肉的,最多也就買幾斤面粉吧!
一批國寶,被以白菜價賤賣的離奇方式重現于世間。
坎坷曲折的收藏歷程
蘭州古董商馬實齋收購到這批“廢品”后不多久,又以200塊大洋轉手賣給古董商張壽亭。同年秋天,遠在北京的古玩商朱柏華得知消息后,專程趕到蘭州,以140塊大洋買走了這批國寶中品相較好、銘文比較清晰的銅衡桿和九斤銅權。
朱柏華將購得的銅衡桿和九斤權,帶回北京后找人鑒定,當得知是新莽時期的文物時,又將這些珍寶以5100塊銀元的高價賣給北平琉璃廠尊古齋古玩鋪。
1929年,時任甘肅省建設廳廳長楊慕時得知在蘭州商人手中有一堆出土銅器,其中兩件被北京商人挑走,其余六件無人問津,但幾名外國人卻在討價還價,他意識到內中必有原因。為避免文物流失國外,楊慕時以私人積蓄的800銀元購回,后來才知道這批銅器為王莽時期的標準衡器(后稱莽權),是非常重要的國家文物。
楊慕時民國初年加入馮玉祥的軍事團體,任書記官、軍需官等職。此時正值中原大戰前夕,楊隨軍東行,攜帶不便,便將6件文物捐贈給甘肅省民眾教育館。
誰知這批國寶竟然被竊賊盯上了。1932年夏天的一個雨夜,陳列在民眾教育館內的6件文物,除最大的一件石權外,其余5件全部被盜。該館館長發覺文物被盜,立即向省府報告,并四處追蹤,但沒有結果。最后求助于時任陜西綏靖公署駐甘肅行署主任鄧寶珊先生,電請全國古物保管委員會北平分會主任馬衡,代為在平津等地緝訪。1933年7月,終于在天津英租界源豐永珠寶店發現。經多次交涉,源豐永珠寶店拒不交出,并要挾古物保管委員會出價30萬大洋贖回。保管委員會以該店盜賣國寶罪,通知天津河北省公安局將其經理翟捷三及原盜竊犯高燦章逮捕,才追回了這5件文物,保存在北平團城。
而被朱柏華賣給尊古齋的銅衡桿和九斤權,由故宮博物院按5100塊銀元原價贖回。至此,流失后歷經坎坷稀世珍寶失而復得。1934年春,中國學術協會在團城舉辦“西北文物展覽”,這批珍貴文物才公之于眾。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前夕,這批文物中的銅丈、二鈞(60斤)權、六斤權、三斤權、秤鉤以及新莽銅嘉量和大量文物被運往臺灣,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在北京的銅衡桿和九斤權和甘肅的石(120斤)權,1959年被送到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現藏于國家博物館。出土于甘肅定西的這批國寶,終于在經歷了一番坎坷曲折的歷程之后,陳列于文物殿堂,進入中華民族璀璨的國寶行列。
新莽權衡的“前世”不一般
定西出土的這批新莽權衡銅鑄計量器,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8件文物各具特色:權形圓似環而中有孔,上端的孔微小于下端的孔。五件權除石權上有新莽銘文八十一字外,其余四件各有銘文四行。巉口當時屬天水郡勇士縣,新莽改名為紀德縣。按照史書記載,巉口雖然當時不是監制權衡的地方,但可能是安置官頒權衡標準器的處所。這批新莽權、衡、丈銘文都有“初班天下,萬國永遵”之語。說明當時鑄造了大量的標準器,分發各地。這批計量器,是歷史上的王莽改制的實物再現。
公元9年,西漢外戚王莽篡漢即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如曇花般的王朝——“新”朝。王莽當上皇帝后,企圖通過復古西周時代的周禮制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開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誰知改制失敗,新朝被推翻,他也死于亂軍之中。
王莽在歷史上被后世視為“大奸”之徒,其實他是一名大儒,謙虛好學,而且頗有科技意識,算得上是中國計量史上的巨匠。他下令制造的新莽嘉量,設計巧妙,數據準確,囊括了律、度、量、衡四個量的標準器,被后世視為度量衡制作之楷模。
王莽的許多革新讓人有種“歷史穿越”的錯覺。他曾嘗試過用玉種糧食;教老百姓把草木熬成糊狀食品,制造人造糧食充饑;還組織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史可查的醫學人體解剖。他還觀摩過人體高空飛行,想用來高空偵察匈奴敵情……他在位時期,居然還發明了讓后世驚詫不已的“游標卡尺”,即“新莽卡尺”。現今所見兩支卡尺,一支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另一支藏在北京市藝術博物館。
王莽的“新”朝雖然只有短短十六年國運,但在中國古代計量史上卻有重要地位。王莽的度量衡制度,不但后漢沿用,而且影響一直延續到清代,這不由得讓人驚呼:王莽,其實是一名科學家! 撰文/黃建強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