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春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我最喜歡聆聽毛阿敏演唱的這首《三國演義》片尾曲,因為隨著她那優美動聽的旋律,仿佛就會把人帶進三國諸侯爭霸、硝煙滾滾的那個年代。我曾因編寫文史資料《姜維》,去過國內許多三國古戰場,也多次來到甘谷縣六峰鎮姜家村,在“姜母洞”尋覓姜維的少年時光;登上靴子坪,拜祭這位諸葛亮的繼承人、蜀漢大將軍姜維。
探訪“姜母洞”
陽春三月,春意盎然,我興致勃勃地來到距甘谷縣城7公里的姜家莊,在老教師王柏林的陪同下,沿著蜿蜒曲折的小石子路,踏著當年姜維生活的足跡尋訪探古。從姜家村河堤公路向右轉,姜維紀念館就在眼前,大殿內,姜維塑像身材魁梧,雙眼凝視渭川,仿佛仍在追憶當年馳騁疆場的歲月。
出紀念館向靴子坪走去,忽然峰回路轉,殺馬溝兩旁山峰層巒疊嶂,將軍嶺氣勢磅礴,沿溝再行數步“姜母洞”便盡收眼底了。這個洞鑿在姜維洞峰中央,距地面約10米,猶如懸掛于其間,峰底則有一條小石子臺階,蜿蜒向上與洞中相連。
沿臺階而上進入“姜母洞”,只見洞深3米,洞高2米,洞內又連一小洞,坐于洞口,放眼可見莽莽群山。王柏林說,這是姜維童年時與其母一起居住的地方,姜維跟隨母親在紡線聲中度過了童年。相傳姜維出生之后十分愛哭,他母親日夜愁眉不展,眼淚不時滴在石洞里。一天,對面山上有一只野雞正在飛跑,姜維母親猛然轉過身去,快速取下掛在石洞墻上的弓箭拉弓一射,“嗡”的一聲,野雞中箭倒下。恰在此時,姜維的哭聲停了下來,其母又喜又驚,心想姜維的不哭可能與弓聲有關,于是每當姜維一哭,她就射箭,果然奏效。當姜維長到三四歲時,姜母領著他出洞,在殺馬溝一塊平地上教他學文化、學射箭、練武術,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東來春去,風雨無阻。就這樣,在母親教誨下,他練就了敏銳的眼力,高超的武功和堅強的毅力。姜維從軍后,還不時來到洞中看望母親,給母親講述軍隊的情況。當母親生病時,他又為母親上山采藥,熬藥、喂藥,體現了一個孝子愛母、敬母、養母的美德。
姜維墓前
從“姜母洞”出來,沿盤山公路向上行,一袋煙的功夫就到了靴子坪。靴子坪靠南向北,是一塊非常平整的土地,南面是一道高大雄偉的山梁名叫將軍嶺,高如云端,是靴子坪的天然屏障。千百年來,將軍嶺一直默默守護著姜維墓。
姜維墓就坐落于靴子坪的中心地帶,在松柏掩映下,該墓地分為上下兩個平臺,從下而上要穿過九臺石階,“九臺”取姜維九伐中原之意,石階中央,襯砌著“遠志”兩個篆刻大字。登上九臺石階,便可見高大的姜維墓。站在姜維墓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據了解,該墓尺寸與姜維的年齡相吻合:墓高3.5米,寓意其35歲時就在諸葛亮身邊擔任要職,并屢立戰功;直徑6.2米,表示其享年62歲,舉義復蜀,事業未成而含恨九泉;石臺高1.2米,寓意其12歲時就聰明勇敢,結發充軍。
至于在九臺石階中間,為什么要襯砌“遠志”兩個大字,西北師大文學院教授范三畏,給我講了一個姜維與其母意味深長的故事,這就是著名的《報母書》。范三畏說,魏明帝太和年間,姜維有感于諸葛亮愛才之誠,由魏投奔蜀漢,與在冀城(甘肅甘谷)老家的母親失去了聯系。魏人令姜母修書姜維,使其歸魏。姜母無奈,于書信中自托有病,求維從蜀中寄些中藥當歸回來。姜維見書,明白言外之意,不是求中藥當歸,而是喻其應當歸來。這是因為當歸以出自甘隴者為最佳,岷縣一帶產者為上品,所以母病若需當歸,不會遠求于川蜀;母病之由,顯為脅迫之下的托詞。于是姜維答書曰“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言外之意是自己志向遠大,暫時不欲歸田。正是由于母親的教誨,姜維從小就樹立了遠大的志向,也為他以后擔當蜀漢重任,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談起靴子坪,當地人說這里是埋葬姜維靴子的地方,將軍嶺原名叫筆架山,因其一直守護著大將軍姜維,所以也就變成了將軍嶺。滿含深意的姜維墓,表明了人們對這位三國名將馳騁疆場,血染蜀地,含恨而逝一生的追憶。楊成武將軍曾揮毫書寫“姜維故里”。
非遺曲牌《姜維招魂曲》
我參加過多次中國三國文化與諸葛亮學術研討會,也知道全國有眾多姜維墓,那么甘谷的姜維墓,是墓,還是衣冠冢?相傳姜維血灑蜀地時,他的馬夫在慌亂中帶著姜維生前穿過的靴子,不畏“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艱難險阻,冒著時刻被魏兵追殺的危險,日行千里來到故鄉,告知英雄逝去的消息。噩耗傳來,姜家村人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靴典禮,高照明燈,泣血招魂。而這一祭祀儀式,歷經1700多年沒有消失。
姜家莊(哩嘛)燈籠喲靠南山(哩嘛),燈籠喲南山(嗎)背后有個水盆盆呀,南山頂上燈籠紅。
姜家莊(哩嘛)燈籠喲靠南山(哩嘛),燈籠喲一棵(嗎)松柏一盞燈呀,靴子坪的燈火萬年紅。
吟唱罷招魂曲,王柏林又誦到:
招魂曲,口口傳,將軍百戰終不還, 只留靴子筆架山。葬靴地,名靴坪,后人登上靴子坪,似聞將軍馬蹄聲……
說到《姜維招魂曲》,其并不象一些地方的小曲、道情一樣,僅在本地傳唱。長期以來,《姜維招魂曲》與中國古代的祭祀曲牌《爹落親》《黃草坡吊孝》《大開門》《升官圖》等一起成為人們舉行懷念和祭祀活動的主要曲牌。
1992年,由32名姜維后裔組成的嗩吶隊吹奏的《姜維招魂曲》,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上首次公開亮相,其悠揚的旋律,以及吹奏者獨特的裝扮,吸引了臺灣來大陸拍攝《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著名導演凌峰對嗩吶隊進行了采訪。同年,該曲目又被選入“中國蘭州首屆絲綢之路節”,并在開幕式上進行表演。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甘肅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都相繼報道了《姜維招魂曲》的發展和傳承情況。中央電視臺7套節目《搜尋天下》欄目,還詳細介紹了《姜維招魂曲》的演變和姜維后裔演唱的實況,引起了強烈反響?,F如今,由64人組成的姜維故里嗩吶隊吹奏的《姜維招魂曲》,在成為公祭伏羲大典固定節目的同時,已成為天水重要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
太陽偏西,朱圉晚霞映照在靴子坪上,形成了一道道絢麗的霞光。“吾自出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愿足矣。”默讀著諸葛亮這段話,我緩緩向山下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