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俗風情】
端午競渡
“旱地龍舟”比賽 杭興微
王貞虎
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不僅許多地方都要進行聲勢浩大的“龍舟競渡”賽事,海外華僑聚居的城市,也大都組織同樣的活動。
這一傳統(tǒng)活動據(jù)說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但事實上,競渡之事早在屈原在世時就已經(jīng)存在。《事物原始》引《越地傳》云:“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
在屈原本人的詩詞中,也有反映競渡風俗的佳句,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fā)枉渚兮,夕宿辰陽”。
舲船實際上就是當時競渡所用的狹長而輕便的小船。乘這種船,船槳齊劃順沅水而上,早晨乘船從枉渚出發(fā),晚上就可住宿辰陽。朝發(fā)而夕至,正是這種輕快小船的特長和競渡風俗的寫照。
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份,不僅有斷發(fā)文身的習俗,而且在每年五月初五這天,還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一項重要活動便是以刻畫為龍形的獨木舟,在江河中開展競渡游戲,這便是端午節(jié)競渡習俗的由來。
但是龍舟競渡也并非百越民族的專利。曾在幾處戰(zhàn)國古墓出土的銅器上,發(fā)現(xiàn)過龍舟競渡的圖案,這說明其他民族亦有此項水上競技活動。但總的看來,龍舟競渡是以沅湘一帶為中心的南方風俗。
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而觀之。”
歷史上, 唐代端午節(jié)競渡之風尤為盛行,從以下幾首詩中,即可窺見一般。
詩人張說在《岳州觀競渡》一詩中寫道:“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鼓發(fā)南湖溠,標爭西驛樓,并驅常詫速,非畏日光遒。”
儲光羲在《官莊池觀競渡》中寫道:“落日吹簫管,清池發(fā)棹歌,船爭先后渡,岸激去來波。”
然而描寫最為生動、全面的競渡詩,卻是張建封的《競渡歌》,讀后令人猶如身臨其境,親眼目睹: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
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
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
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摧車折楫時。
這首《競渡歌》繪聲繪影地告訴我們,競渡時兩岸觀者如堵,仕女如云,羅衣成群,銀釵映日。場面激烈、壯觀,驚心動魄。
聲勢浩大的競渡活動,在農(nóng)忙時節(jié),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造成了一定影響。五代時有些地方官府,曾明令禁止競渡。如當時祁陽縣令蕭結,就曾在禁令上批道:“秧開五葉,蠶長三眠,人皆忙迫,劃甚閑船。”
明清時期,民間競渡活動又再度興盛。據(jù)《武陵競渡略》記載,龍舟競渡活動,由原來的端午一天,拓展到了一個多月。即從四月初八揭篷打船,五月初一新船下水,五月初十至十五劃船賭賽,十八送標。競渡活動歷時經(jīng)月,規(guī)模之大堪稱空前。
其時龍舟形制、色彩也都有了一定的規(guī)格和要求:長者十一丈;中長者九丈五尺;短者七丈五尺。色彩分為白龍、黃龍、青龍和紅龍四色。不僅船身,包括船上的飾物、劃船橈手們的服裝乃至船槳都要統(tǒng)一的顏色。比賽場地、路線、起點和終點,都有了明確的畫定。在終點設標船,當競渡龍舟到達終點時,投標船就將標投入水中,讓各船爭奪。
當時的龍舟競渡活動,除上述地區(qū)盛況空前外,福建、廣東及四川一帶均很盛行。除江北無水鄉(xiāng)之便外,龍舟競渡成了各地普遍的習俗。據(jù)說在中國現(xiàn)存的數(shù)千種地方史志中,就有二百二十七種有龍舟競渡活動的記載。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