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感悟紅色文化 重溫歷史征程
何鄂雕塑藝術小站彰顯文化大情懷
何鄂先生現場為市民簽名留念 李超攝
不銹鋼雕塑《焰紅興安》 李超攝
雕塑《永恒祁連》1999年建于蘭州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 李超攝
7月1日上午,著名雕塑藝術家何鄂先生專程亮相何鄂雕塑藝術小站,為來自蘭州演藝集團的近50位黨員及現場的市民每人贈送了一份獨具心意的“紅色文化禮物”,表達了在“七一”來臨之際感悟紅色文化、重溫革命歷史的愿望,彰顯出老一輩藝術家的文化大情懷。
紅色雕塑記載革命故事和先烈人物
何鄂先生為大家準備的是一本裝幀精美的雕塑作品集,其中收錄了她創作的所有紅色主題雕塑,共計30余組、40余座,分布在國內20多個城市。翻開作品集,映入眼簾的每一座雕塑都令人震撼、發人深省,或群像、或個人、或意象,記載了一個個令人難忘的革命故事和先烈人物。
如1975年建于蘭州烈士陵園的大型浮雕作品《解放蘭州支援前線》由兩幅長約50米的浮雕組成,再現了解放蘭州的兩大戰役沈家嶺戰斗、黃河鐵橋決戰的情景,以及各族人民支援前線,迎接蘭州解放的歷史畫面。每當看到那栩栩如生的畫面,都會令人熱血沸騰、激動不已,對先烈的敬意油然而生。
內蒙古興安盟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個紅色革命自治區,建于1947年,而位于興安盟行署前烏蘭浩特中心公園廣場就有一座何鄂先生創作的不銹鋼城雕《焰紅興安》,是興安盟獨具特色的標志性紅色建筑。
整座雕塑由抽象與具象兩部分組成,主雕塑采用抽象藝術表現,三組向上的群力匯聚成巨大的火焰,象征革命旗幟高高舉起,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彰顯了內蒙古人民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與民族氣節。主調下方由三組人物群雕組成,凸顯歷史的真實性和人物造型的感染力,也使整體雕塑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強烈的對話感。
紅色文化入眼入心帶來鼓舞和力量
“每逢節假日,我們都會在小站舉辦不同的活動,以此創造更多的機會與老百姓親密接觸。”何鄂先生告訴記者:“這次就是‘七一’專題,我為到場的每一位年輕黨員都贈送了一本紅色雕塑作品集,就是希望他們從我的藝術創作中得到心靈的共鳴,并從中感受到紅色文化帶來的鼓舞和力量。”
現場,黨員們每人還收到了一份由何鄂親筆簽名的《黃河母親》雕塑首日封,手捧著這份沉甸甸的紅色文化禮物,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輩藝術家對他們的殷切期望。在與何鄂先生的親切交流之后,黨員們還揮舞著黨旗高聲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國》。當真情四溢的歌聲在何鄂雕塑藝術小站響起時,路過的游客紛紛駐足觀看,并情不自禁的跟唱了起來。這一刻,人人激情澎湃,歌聲溫暖人心。
參加活動的一名黨員告訴記者:“通過此次活動,我們進一步振奮了精神,鼓舞了士氣。大家將牢記黨員身份,強化黨員意識,履行黨員義務,以‘實在實干實績’為榮,在‘知敬知畏知暖’中亮身份、當先鋒、作表率,將心中之念化作具體之行,向黨的99歲生日誠摯獻禮,為加快蘭州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楊建仁:藝術小站彰顯文化大情懷
“何鄂先生是新中國第一代女雕塑家的杰出代表,是出生武漢、幼年上海成長、甘肅沃土滋養的徳高望重、徳藝雙馨的著名雕塑家,也是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標志性文化名人。”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楊建仁告訴記者:“目前,全國20多個省(市、區)坐落著何鄂先生創作的200多件雕塑作品,數量之多、品質之高、影響之大,在中國雕塑界屈指可數,尤其對一位女雕像家,實屬不易。”
“這座藝術小站,表達了一名老雕塑家對藝術的敬重和用藝術回饋大眾的赤子之心。”他感慨地說:“習近平總書記說‘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何鄂先生就是一位用執著的雙手、堅實的腳步、硬朗的身板、閃光的足跡,踐行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先覺者、先行者和先導者。”
“更為傳奇的是,何鄂先生年齡越大,創作的激情越旺盛,可謂一棵藝術的不老松。”楊建仁由衷地表示:“何鄂雕塑藝術小站創立于立夏之時,‘夏’有‘大’的意思,預示著萬物從此皆長大。古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愿何鄂雕塑藝術小站永遠流淌出藝術的大氣息,彰顯出文化的大情懷,勾畫出產業的大格局,催生出文旅融合的大業態。”
何鄂:藝術回饋大眾才是真正價值
“何鄂雕塑院創立至今已有26年,而何鄂雕塑藝術小站開放至今整整兩個月時間。”何鄂先生告訴記者:“地方雖然不大,但卻是一個讓雕塑藝術面向社會大眾的良好平臺,是我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接地氣的地方。小站的推出,基本沒有考慮經濟效益的問題,就是希望打造一個對雕塑文化進行展示、呈現的窗口。”
記者了解到,何鄂雕塑小站于5月1日正式對社會開放,截至目前運行整整兩月,已有共計近萬人先后走進小站,在稍事休息的閑暇之間感悟著何鄂的雕塑藝術。其中,不僅有蘭州本地的市民,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此外,還有不少從事藝術專業的青年學子,也專程趕來拜訪何鄂先生,希望得到大師的指點由此感悟些許藝術真諦。
自從有了這座雕塑藝術小站,除了往日里熟悉的雕塑院,已80多歲高齡的何鄂先生便多了一個牽掛的去處。每逢節假日,她必然會欣然來到小站,與走進小站的市民親切交談,不厭其煩地回答著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無論是關乎雕塑藝術還是文化現象,或者僅僅是關心一下藝術家的生活。
“我在小站里專門留下了一個本子,當我在雕塑院忙碌的時候,來到小站找我的人可以留言給我。”何鄂臉上總是掛著溫和的笑容,說起話來親切溫暖:“我還讓留守的工作人員提醒大家,一定要把心里的問題和聯系方式都留下,這樣方便我回頭與他們溝通交流。作為文藝工作者來說,藝術總歸要回饋大眾才是其真正的價值,也只有這樣才能不負初心、不負歲月。”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超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