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7月19日訊(本網記者 曲車)會寧,是一片被深深打上紅色烙印的黃土地,是一塊充滿著朝氣希望的熱土。7月19日上午,由甘肅省延安精神研究會主辦,中國甘肅網承辦的“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到達甘肅85周年調研采訪活動成員,來到會寧紅軍會師遺址園和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追尋當年紅軍足跡。
甘肅會寧,素有“隴秦鎖鑰”之稱,是隴東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作為長征的會合點,與出發點瑞金、轉折點遵義一道,成為中國革命歷史上的紅色圣地。
緬懷從這里出發。上午10時許,甘肅省政協原副主席、省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李沛文,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張建榮、石玉亭、張富奎、李玉政、李榮珍等緩步步入紅軍會寧會師舊址。“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勝利會師了。這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轉折點和里程碑。這是會師紀念塔,共有11層,寓意紅軍長征時途經11個省、自治區。塔正面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是鄧小平親筆所題。”紀念館講解員李俊豐邊講述著這段偉大歷史,邊帶領大家瞻仰會師樓、會師紀念塔、地球上的紅飄帶雕塑、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和紅軍聯歡會會址,親歷紅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壯烈激揚。在紅軍會師紀念塔下,合唱《國際歌》,向紅軍英烈敬獻花籃、鞠躬致敬,接受黨性洗禮。
紅色文化已成會寧深深的烙印。走進紀念館內,氣氛莊嚴而肅穆。根據時間軸線,一幅幅圖片、一件件文物、一個個雕塑和情景再現等多種展示手段,真實、生動地展示了紅軍長征中的各個節點。爬雪山、過草地、強渡大渡河、攻占臘子口……一幅幅畫卷展示了紅軍長征的足跡,新引入的3D全息投影技術的運用更是讓人身臨其境。目前,紀念館已成為弘揚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這些長征路上的故事,讓人震撼、流淚……調研采訪團成員一致表示,要大力弘揚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踐行新時代黨的初心和使命,立足崗位,履職盡責,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和加快幸福美好新甘肅建設貢獻應有力量。
據了解,會寧縣依托省級森林公園桃花山的山形地貌,建起紅軍長征勝利景園,以跨越11個省區的14處摹擬與微縮景觀,彰顯“用萬分之一的時間走完萬分之一長征路”的主題,形象逼真地再現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路的艱辛悲壯。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成員大多到過會寧。10大元帥有9位、10位大將有8位到過會寧。共和國先驅者戰斗的足跡遍布會寧,給這里留下了傳之千古的“自強圖存、團結勝利”的紅軍會師精神。
記者看到,在會寧,紅色情結無處不在。客車和出租車上,噴有“紅色會寧”標識,大街小巷的燈桿上,掛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商鋪店面和馬路,大都以“會師”“長征”命名,紅色情結已經根植在會寧人民的心中。
會師兒女有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如今,紅色已成為會寧的發展底色。58萬會寧人發揚會師精神,在這片曾經“苦瘠甲于天下”的地方,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會寧縣走出了1000多名博士、5000多名碩士,成為著名的全國高考狀元縣;氣候干旱,嚴重缺水,因地制宜打造綠色產業,發展小雜糧和肉羊生產,成為西北小雜糧和羊肉之鄉。老百姓人均收入年年增高,人人洋溢著幸福的笑臉。
紅色的土地,紅色的情結,紅色的精神在西北黃土高原上鑄就了光芒閃耀的紅色坐標,激勵著2600萬隴原兒女不忘初心、繼續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相關新聞
- 2020-07-20【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六盤山: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