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羅鎮會議紀念館
中國甘肅網7月18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 文/圖)通渭,是一片紅色的熱土。85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通渭縣榜羅鎮召開常委會議——即榜羅鎮會議,改變了俄界會議關于在靠近蘇聯邊界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方針,正式決定以陜甘蘇區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榜羅鎮會議使中國革命找到了一個戰略轉移的落腳點和走向抗日前線的出發點,為中國革命實現新的偉大轉折奠定了基礎。
7月17日,由甘肅省延安精神研究會主辦,中國甘肅網承辦的“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到達甘肅85周年調研采訪活動走進榜羅鎮會議紀念館和榜羅鎮會議舊址,緬懷革命先烈,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甘肅省政協原副主席、省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李沛文,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張建榮、石玉亭、張富奎、李玉政、李榮珍等參加調研采訪活動。
李沛文一行向偉人銅像敬獻花籃
榜羅鎮會議紀念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當日下午,李沛文一行來到榜羅鎮會議紀念館參觀調研,并向毛澤東、周恩來等偉人銅像敬獻花籃,表達對革命前輩的崇高敬意。
走進榜羅鎮會議紀念館,一幅幅革命先輩的畫像,一件件充滿歲月的文物,一段段講述革命故事的史料,無不鐫刻著黨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和老一輩革命家堅韌不拔、奮勇前進的革命精神。李沛文一行認真聽取講解,不時駐足瞻仰,共同追憶那段光輝歷史,深切感受黨的初心使命。
李沛文一行在榜羅鎮會議紀念館參觀調研
1935年9月26日,中共中央率領陜甘支隊自武山進入通渭,到達榜羅鎮,毛澤東,張聞天等住在榜羅鎮中心小學。榜羅鎮中心學校存放著很多報刊雜志,黨中央從中進一步了解到了有關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發展和陜甘蘇區的新情況,再次印證了哈達鋪郵局獲取的報紙上得知陜北還有革命根據地的消息。9月27日晚,在榜羅鎮中心學校校長室,中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議,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王稼祥出席會議,史稱“榜羅鎮會議”。會議徹底改變了“俄界會議”以游擊戰的方式到蘇聯邊境建立根據地的方針,最終作出將中共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陜北,以陜甘蘇區作為領導中國革命大本營的重大決定。“榜羅鎮會議”是紅軍走向勝利的轉折點,在紅軍長征及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影響和特殊的歷史地位。
這顆核桃樹見證了陜甘支隊連級以上干部會議
在榜羅鎮會議紀念館正前方的打麥場上,佇立著一顆樹干挺撥、樹冠龐大、樹葉青翠的核桃樹。1935年9月28日,黨中央就是在這顆核桃樹下召開了陜甘支隊連級以上干部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了報告,分析了陜甘根據地作為“落腳點”的條件,并滿懷期待地號召:“我們要到陜甘根據地去!我們要會合紅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軍的同志們去。我們要到抗日的前線上去!”這成為黨中央和紅軍進軍陜北的總動員。
榜羅鎮會議舊址
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陜甘支隊和紅二、紅四方面軍長征先后過境通渭。通渭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鄉鎮和村莊都有紅軍足跡,是長征途中各路紅軍過境最全、活動時間最長和范圍最廣的地區之一。毛澤東在通渭縣城首次朗誦了《七律·長征》詩,紅軍戰士在縣城南河灘舉行文娛聯歡晚會、在通渭創建蘇維埃政權……紅軍長征在通渭的輝煌歷史,為中國革命走向勝利譜寫了極為重要的歷史篇章。紅軍長征精神,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世代傳承的紅色基因。
榜羅鎮會議舊址內的陳設
紅軍過境通渭后,將革命的火種散播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而通渭人更是將偉大的長征精神傳承并發揚光大。
雖然自然資源匱乏,但通渭卻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近年來,在全縣人民的艱苦奮斗下,通渭縣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全縣貧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3.44萬減少到2019年底的1.52萬,貧困發生率由33.6%減少到3.89%,脫貧攻堅取得了實質性成效。
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已成通渭縣精準脫貧新路子
一項項可喜的成績,一組組沉甸甸的數據,便是通渭人民發揚長征精神和榜羅鎮會議精神的真實寫照。
“紅軍長征路過通渭,給通渭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相信,在長征精神的激勵和指引下,通渭人民一定能夠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國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會。”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李榮珍說。
相關新聞
- 2020-07-20【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兩當兵變:揭開甘肅革命武裝兵變的序幕(圖)
- 2020-07-20【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將臺堡:紅軍長征最后會師地(圖)
- 2020-07-20【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會寧:紅軍長征勝利會師 紅色基因光耀時代(圖)
- 2020-07-20【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六盤山: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