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雅趣品賞】
武威漢代醫藥簡牘的藝術魅力
翟相永 吳峰天
1972年11月在甘肅省武威市出土了東漢醫藥簡,共有92枚。其中木簡78枚,木牘14枚,是迄今所發現的漢代較完整的醫學著作。武威漢代醫藥學簡牘的內容相當豐富,包括了臨床醫學、藥物學、針灸學以及一些其他內容。第一次系統地將我國古代兩千多年前有關醫藥學方面的實物資料展現在世人面前,是我國醫藥學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經過四十多年整理研究后,人們不斷對其又有了新的發現和感知,本文就它的書體藝術形式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現已知道甘肅漢簡的發現狀況,主要有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出土的“敦煌木簡”;分別在1930年、1972年-1976年和1986年多次發掘的甘肅北部額濟納河流域的“居延漢簡”;分別于1959年、1972年在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武威漢簡”;1971年12月在甘肅甘谷縣出土的“甘谷漢簡”;2008年8月-10月甘肅永昌縣水泉子漢墓群出土的“水泉子漢簡”等。就歷史醫藥簡牘來說,1972年在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武威漢簡”中的武威漢代醫藥簡,無論其數量、內容和書體藝術形式均獨樹一幟。
武威漢墓出土92枚醫藥簡,其中78枚被國家文物局文物鑒定專家組鑒定為國寶級文物。據《武威漢代醫藥簡的發現與清理》報告,依特征、類別排比,并將這批簡牘劃分為二類:
第一類簡。寬1厘米,簡側有契口,現共存41枚(包括殘簡在內)。簡的表面顏色多呈黑褐色,腐朽殘損較甚,泐蝕不清的較多。簡文內容,有醫治內科、外科、婦科及五官科病的醫方,特別是其中有數簡為有關針灸方面的灸治記錄,在醫藥簡中還是首次發現。簡中有2枚空白簡,應是簡冊“扉頁”或亦稱為“贅簡”。
第二類簡。寬0.5厘米,簡側無鍥口,計有37枚(包括殘簡在內)。簡為淺黃色,完整如新,字跡較清楚。簡文內容,也是醫治各科病的醫方,其中有些是屬于疑難之癥。簡中有一枚僅書“右治百病方”五字,當是簡冊最后的“尾題”……
木牘現存14枚,略有殘損,字跡部分模糊不清。木牘的質地,多為松木,長度22.7-23.9厘米,厚度為0.2-0.6厘米,長亦合漢尺一尺左右,應屬尺牘、尺木之類。牘文也是墨書,正反兩面書寫,每面行數不等,一般為兩行,但也有多至六行的。其中僅有二牘為單面書寫,另有一牘為單行書寫。
眾所周知,漢代是我國書體藝術集中變革的重要時段。隸書的實踐肇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對篆書的草寫(日常書寫),成形于西漢早期,興盛于東漢。隸書又稱“佐書”“隸草”“八分”等。“佐書”從時間前后關系判斷是對秦篆隸變后對隸書的稱謂。而“八分”名稱大約始于東漢之后的魏晉之際,這是因為東漢中后期,隸書的書寫在成熟規范的基礎上更趨快捷、簡省,作為隸書符號化特征的波磔又開始收斂,或只保留基本的筆意動作,在此過程中孕育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初級形態。加之已有的篆隸等書體,此時期對歷史上各種書體的形成,具有劃時代的影響。所以武威漢代醫藥簡以其特有的形式出現是合乎情理的。
在長期社會實踐中人們經觀察分析,把隸書的形態又分為兩種類別,即自然書寫和非自然書寫。自然書寫是書寫者平平常常的執筆行為,具有原發、野性、萌動的特征。正因如此,造就了漢簡書體的自然流動,生機活潑,書體多姿多彩,風格不一,武威醫藥簡牘便是此類形式的典型代表。而非自然書寫是指基本已形成格式體裁,主要是指以撰刻在碑榜刻器上的書體形式。
武威醫藥簡牘書體,以一種特有的體態出現,漢隸兼有章草。“率草、質樸、粗獷、雄健”的書寫風格,灑脫流暢,字里行間閃耀著動態美,使人過目不忘。它的形質特征又有別于在同一地域出土的武威〔儀禮〕簡等。主要區別在:
一因書寫藥方的需要,布局上直行橫列,或直行分段橫列,或縱列藥方標題,字體尤大,在上方中央左右占二分之一,下方以近似小楷體大小,同樣以縱列或三行、或四行排寫藥劑名稱。其形式畫面,有著強烈的主次對比、大小對比和繁簡對比感,頓時將書法形式之美展現在了方寸間。而這種畫面的布局形式應該是現代某些藝術作品構思、構圖的最早雛形。試想早在兩千年前古人就有如此超前的創作意識,這對我們今天的研究提供了更寬泛的領域。
二因醫藥簡牘書體的特殊性。作為醫藥處方,自古以來就有其獨一性和專利性。歷史上各地名醫也有隱秘藥方的習慣和做法,為此開具處方時,所有醫師均在想方設法將自己的處方文字寫得讓旁人盡量難以辨識,以求達到保密的目的。還有甚者同時為了施展才華,以情敘懷,筆毫揮灑自如,隸、草相互兼容,合為一體,便有了武威醫藥簡牘書風的特殊形式。
根據觀察,我們發現醫藥簡牘書體整體弱化了豎筆的作用,僅有的“刀”鋒裝飾性已遠遠大于實際意義。強化了橫筆的主導作用,所以在書體大變革的后期,隸書逐漸受這一蛻變的影響,形成了扁平的統一模式。同時又優化了撇、捺在布局中調節結構關系的作用。點畫作為附屬成分,反由作者任意發揮利用,因此它的形式在醫藥簡牘中極其豐富。或“撇”、或“捺”、或“橫”、或“豎”幾乎到了以書寫者興致而為之隨意替代的地步,卻又不失書體的完整性,綜合便造就了武威醫藥簡牘輝煌燦爛的一面。所以在醫藥簡牘中豎彎鉤、橫折等復合性筆畫近乎是以半藏半露的形式出現,多的時候由豎筆繁多的筆式所替換。透過簡牘的整體格調又能隱約窺探到書氣漸變的特征。
尤其是武威醫藥簡是至今已知漢簡中,用漢隸書寫的如此大規模的醫書,具有唯一性。而這種唯一有幾種可能,一則有可能是該時代最早的漢隸醫書。二則以其規模也可能是獨一的。而這種可能說明了,武威醫藥簡是率先以這種形態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的,那么便具有示范或坐標的效應,更加證明了其在整個漢隸體系中,與眾不同,光彩奪目的一面。
相關新聞
- 2020-05-19甘肅簡牘博物館成立“讀簡班”助力文物保護研究
- 2020-05-14你見過兩千年前的老黃歷嗎
- 2020-03-09甘肅簡牘博物館館藏部分寶貝
- 2019-12-02世界文化遺產玉門關遺址出土漢晉簡牘首次完整公布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