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彩陶盆上的踏歌
舞蹈紋曲腹彩陶盆 資料圖
舞蹈紋曲腹彩陶盆,這是甘肅唯一一件舞蹈紋彩陶盆。
這件彩陶盆發現于武威市磨嘴子遺址。1991年春天,正在進行文物普查的人們在甘肅武威市新華鄉磨嘴子遺址采集到一批殘破的彩陶片。返回室內整理時,發現這些彩片屬同一個體,遂多次前往該址,反復尋找缺失的殘片。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使這件陶器大體得以復原。最終能拼出一個彩陶盆,命名為舞蹈紋彩陶盆。
舞蹈紋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徑30厘米,底徑11厘米。整個彩陶盆,屬于細泥紅陶,盆口比較大,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邊沿向外彎曲,中下腹則向內彎曲,底部是比較小的平底。先民用黑彩進行了裝飾,同時繪制舞蹈圖案。舞蹈圖案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一周繪兩組舞蹈紋,每組9人。工匠的畫工極其高超,用圓點來表示人物頭部和腹部,而身軀和四肢則以直線和斜線,人物均手拉手, 兩組舞蹈紋之間以弧邊三角紋和多條弧線紋相隔。這個彩陶盆雖然殘缺,但卻是甘肅彩陶中唯一一件舞蹈紋盆,故而其價值無法估量。
那么,這些先民跳的舞蹈,究竟是什么呢?這應該就是踏歌,彩陶盆上的踏歌圖。
古人說:“蹋歌者,連手而歌,蹋地以為節。”也就是說,人們手拉著手,腳踩著節拍,邊歌邊舞。踏歌是中國傳統舞蹈,據說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興起,到了唐代更是風靡盛行,所謂“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唐詩中不時能見到“踏歌”一詞。李白說:“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西北舞蹈紋彩陶盆的發現,至少說明在五千年前,踏歌就已經出現了。
撰文/王文元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