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又見敦煌

藏于法國吉美博物館的《兩位騎馬人》
當天空中飄下淅淅瀝瀝的細雨時,涼意似乎已經浸透了大街小巷。我從這古色古香的院落經過,看到門楣上懸掛著“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復制展”的橫幅,這仿佛磁鐵般吸引著我走進這座都市中具有傳統建筑特色的博物館。心里也仿佛頓生了一些暖意,流散海外的敦煌文物復制品竟然在這里展出!機不可失,一定要一飽眼福。
記得多年前去敦煌莫高窟參觀,曾深深地被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化藝術遺產所震撼,仰視不同朝代的彩色壁畫,還有精美的佛像雕塑,如穿越時空隧道,暢游在魏晉到宋元時代的近千年燦爛民族文化之中,感嘆贊美不絕。也為歷經滄桑歲月的打磨,部分文物自然褪色損傷而遺憾,更為藏經洞文物的流失海外而傷感。
是的,當時藏經洞文物被一批批外國探險者,采用坑蒙拐騙的卑鄙手段據為己有,一箱又一箱的運走,也折射出清政府的衰落和無能。1900年,八國聯軍的鐵蹄踏進了北京皇帝宮室,他們燒殺掠搶,圓明園大火沖天,清王朝的皇帝官吏貴妃們,死的死,逃的逃,哪還有意識和能力來保護這大漠戈壁深處的敦煌文物藝術珍品呢?當年窮困不堪,靠化緣乞討維生的王圓箓道士,也不可能有多高的文化修養和認識水平,來孤身一人保護藏經洞,于是在一波又一波外國探險者的坑蒙拐騙中達成一次又一次黑色交易,使藏經洞大量文物,流入強盜們的麻袋木箱,消失在茫茫戈壁大漠中……國學大師陳寅恪為此泣血哀嘆道:“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如今,這些神秘的藏經洞文物珍品流失在世界二十多個國家里,我們不可能親眼目睹原件,而這次展出的一百多件復制珍品,能使我們管中窺豹,彌補遺憾,領略品味敦煌流散海外精品的藝術魅力。
我懷著一顆虔誠的心走進展室,寂靜無聲的展室內,一件件精致的復制品掛在墻上,或擺放在玻璃柜中。文物作品都是按照一比一的大小比例復制成形的,件件制作裝飾精致逼真。徜徉其間,感覺彷佛又一次來到了敦煌,又一次走進了圣潔的莫高窟,走進了寧靜的藝術世界。
一幅《二菩薩像》,現藏于法國吉美博物館。畫面上左邊的菩薩頭戴著三葉花冠,頂上有一個小化佛,左手靈巧地托著一尊小坐佛,菩薩看去雍容華貴,寧靜慈祥;右邊的菩薩頭上也佩戴三葉花冠,右手托一壇盛開的鮮花,左手當胸拈一花莖,臉上是漂亮的柳葉眉,小紅唇,顯得安詳又恬靜。兩位菩薩整體上看,面相和身材飽滿圓潤,左右對稱,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再看那身上佩戴的瓔珞項圈、臂釧、手釧等精美絕倫,華麗出眾。
《報恩經變相圖》繪畫原作,現存于英國不列顛博物館。這幅復制品整體望去,反映的雖然是佛教的理念世界,但是,可看出深受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柔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畫面上以釋迦牟尼佛說法講經圖為中心,兩邊環繞著許多菩薩、弟子,眾佛們以佛祖為聚焦點,個個盤腿端坐。眾佛背面是古代的樓、臺、殿、閣,還有曲曲折折的紅柱長廊和雕欄。天空有四方佛,畫面右邊是《孝養品》中的須阇提太子本生圖的故事;左邊是《論議品》中鹿母夫人的故事以及善友太子與惡友太子入海的故事,反映出忠孝仁愛和報答君親的主題思想。整個畫面給人一種盛世凱歌,吉祥如意的歡暢感覺。
眾多精美的繪畫,雖然有的已經變色甚至殘缺,但佛祖、菩薩、僧人們寧靜、淡薄、空靈、高雅的心境仍能時時感受到。
在領略了眾多佛的世界的同時,還可看到一些無名抄經者留下來的經卷,令人感嘆不一,肅然起敬。其中現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的《華嚴經卷第三十七卷》是巨幅長卷,字體筆力剛柔相濟,恭正秀麗,一氣呵成。品讀經卷內容時,字字珠璣,書法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你似乎能感覺到抄經者當時的敬重心情,那種一絲不茍,嚴謹細致的書寫神態,那種扎實過硬的書法功底。還有一幅現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柳公權書金剛經》拓本,據稱,是敦煌莫高窟唐朝拓本中的傳世之寶。黑底白字拓本長卷,一看便知是柳體風格,字體瘦中帶秀,筆力剛毅如刀,真不虧為大家上乘之作。據說唐代柳公權當時書寫了這個經卷,唐代穆宗皇帝看后十分喜愛,大加贊賞,因此,給柳公權升官晉爵。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文化的頂盛時期,流傳下了許許多多的好詩歌好文章,產生過許多知名的畫家、書法家,但大家們原作真跡留傳下來的真是鳳毛麟角,像吳道子,王羲之的作品真跡世上已經難尋,因此,民間流傳著一些他們絕唱般的寫書繪畫時刻的傳說故事。但是,唯獨在敦煌莫高窟,竟然珍藏著許多大唐時期的書畫文獻真跡,這在當今恐怕舉世無雙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藏經洞散失海外的書畫文獻中可以更多的看到。
《兩位騎馬人》圖是大唐作品,現藏于法國吉美博物館。畫面上前面一匹紅鬃馬背上騎著一位男士,他身穿黑紅兩色長枹,佩冠。后面黑鬃馬上的男士好像是仆人,雙手持杖,戴冠穿長衫。畫面上人馬造型比例準確到位,用筆自然流暢,駿馬強壯有力,人物體魄強悍。
現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的這幅《孔子備問書》,更是敦煌所出的通俗類啟蒙書了,這個白絲綢上,寫著密密麻麻的行書大小毛筆字,文字內容采用問答方式,解答人們的各種疑惑,包含天文、地理、歷史、禮儀、官職等等,可謂啟蒙教材。
仰視展出的這一幅幅古代精彩作品,不禁為古人能潛心修煉般的書寫繪畫出如此精美絕倫的傳世佳作而贊嘆不已。
時光荏苒、歲月悠悠。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可謂是一個珍藏人文歷史的寶庫。據記載,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由于動亂中戰火將近,當地寺院僧人們將歷代流傳下來的經卷、幡畫、佛像等藏于洞中后,秘密封閉洞口,然后在外墻涂抹粉飾后,繪上了壁畫。隨著時光的流失,一代代人的老去,便無人知曉這其中的秘密了。直到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道士王圓箓偶爾發現并開啟了這個塵封近千年的寶窟,使藏經洞所存五萬余件各類經卷文獻、絹畫、紙畫、麻布畫等等重見天日。但因為清廷腐敗、國家無度,藏經洞頻繁遭到列強探險家的巧取和掠奪,眾多藝術珍品流散國外……看了這一展覽,雖為復制品,但依然可以想象真品的風采,同時,這些展品又像是在無言地訴說著它們所經歷的劫難和世事滄桑……
□袁維和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