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草圣張芝隸書石刻失蹤之謎
草圣張芝塑像
張芝書法
清康熙年間,甘肅武威涼莊道屬內,人們在淘井時,挖出一塊“草圣”張芝唯一隸書石碑。誰知,這塊石碑卻不翼而飛,至今不知所蹤。
張芝字伯英,東漢敦煌郡人,著名書法家,史稱草圣。張芝出身名宦之家。他的父親是張奐。張奐(公元104年-公元181年)字然明,敦煌淵泉(今甘肅酒泉市瓜州縣東)人,為東漢名臣,涼州三明之一。張奐的父親張惇,曾任漢陽太守,這是兩千石的高官。可以說,張芝的父祖都是名人。
敦煌張氏是當時河西走廊數得著的大家族,這個家族從漢代一直延續到了五代時期。
張芝是張奐的長子,在書法歷史上被稱為“草圣”。張芝勤學苦練,潛心書法之道。至今,流傳一個池水盡墨的故事。據說,張芝小時候為了學習書法,在一個水池邊寫字,當時紙張尚未徹底定型,他們用一種帛寫,每天寫完字后,用池水洗帛、洗筆,結果天長日久,池水都黑了。由此,人們將這個水池取名張芝墨池。后來,書法家們稱寫字為臨池,就是從這里來的。
相傳今安西縣有張芝墨池。不過,有人考證,張芝的墨池在敦煌城內。敦煌藏經的伯2005號 《沙州都督府圖經》 “張芝墨池”條則有詳盡的記載:張芝墨池,在縣東北一里,效谷府東南五十步。敦煌子城東北羅城中有嘉納堂,唐朝時為效谷府,張芝墨池當在羅城東北部。多年前,筆者曾去敦煌尋訪,未果。似乎,已經不知具體地方了。
張芝,喜歡草書,學習崔杜之法,崔是崔瑗,為東漢學者、草書大家,著有《草書勢》;杜是杜操,以善章草出名。張芝在學習他們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故而自成一體。這就是今草,亦稱“小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鐘(繇)張(芝)的草書。故而,人們說韋誕、索靖、王羲之父子、張旭、懷素之草法,均源于張芝。
康熙初年,人們在今天武威市政府辦公樓西樓一帶,清理一口干涸的水井。誰知,在淘井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石碣,寬腹瘦足,腹上鐫“澄華井”三字,此東漢張芝書。據記載,此字為隸書,這是草圣留下的為數不多的隸書字。
這個地方,在兩千年前,就是張芝父親張奐任武威太守時的辦公之地。據說,張奐在這里修了小花園,種植武威的一些果樹,諸如核桃、李、棗等,樹下種植苜蓿。“澄華井”三字就是張芝赴京,途經武威看望父親,見小井中水質甘洌,遂名為“澄華”。
前幾年,人們還能看見這口漢井的水,并用來澆花。
張芝題名的漢井,留下了千年文脈。不過,這塊石碑最后的結局卻很凄慘。發現“澄華井”石碣不久,某道員升遷離任,走時把石碑偷偷竊走,至今下落不明。千年的石碑,就這樣不翼而飛了。
撰文/王文元
圖/資料圖片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