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肅張掖讓愛護長城深入人心
漢明長城 永續傳承
人民日報記者 張賀
原載1月3日《人民日報》5版
在遠方層層疊疊黛藍色山脈的映襯下,兩道古老的城墻并行著向更遠處蜿蜒前行,高于地面的那道黃色城墻是明長城,而顏色稍深的壕溝是漢長城,兩條跨越千載的古長城最近處不過十余米,仿佛攜手講述著動人的故事……
這里是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山丹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素有“走廊蜂腰”“甘涼咽喉”之稱。山丹境內長城總長365公里,其中漢長城94公里、明長城271公里,有烽燧160座、關堡14座,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黃土版筑長城,被國內外長城專家譽為“露天長城博物館”。
“在國內其他地區經常能看到磚石砌筑的長城,而山丹境內的長城基本是用黃土通過版筑的方式建造的,因地制宜,富有地方特色。而更有特點的是,在同一個地點,漢明長城并列,也是國內少見的。”山丹縣文物局局長張靂說,“長城是山丹的一張名片,保護長城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讓‘露天長城博物館’永續。”
在山丹縣,愛護長城的理念深入人心。早在2009年,山丹縣政府就率先出臺了甘肅省第一個縣級長城保護管理辦法。“在山丹,任何工程如果要在長城附近開工必須做到三個必須:必須請專家現場勘查、必須由縣政府開會討論、必須有文物部門的批準,否則不能動土。”張靂說。
山丹縣將長城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成立了長城文物保護所,組建了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文物局等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并在長城沿線鄉鎮成立文物保護領導小組,聘請了84名業余長城文保員,開展長城巡查,保證長城安全。
硤口村黨支部書記方偉就是一名業余長城文保員。他負責的漢明長城有4公里。作為土生土長的硤口村人,小時候方偉經常到長城上玩耍,他說:“那時長城要比現在完整,我們這里溫差大、風大,風蝕作用強烈,對長城危害很大,保護刻不容緩。”方偉從2014年起在長城兩側種植防護林,面積達4600畝。一排排的杏樹和榆樹逐漸長大,減緩風速,減少水土侵蝕,對長城保護十分有利。隨著養殖場的擴大,方偉帶動了80戶村民養羊致富。“以前村民放羊經常要穿越城墻,每一次踩踏都是破壞,我帶動村民圈養養羊,盡量減少對長城的擾動。”方偉說。
依據甘肅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規劃,山丹縣將把峽口古城至新河驛近20公里的長城打造成旅游景區,建成鎖控金川、峽口古城、金山子烽燧、新河驛旅游觀光集結點,修建旅游綠道和觀光步道,對長城沿線環境及整體風貌提升改造,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休息驛站、露營地、觀景臺、游客中心、研學基地等。
方偉最早在長城兩側種的那批杏樹2020年開始掛果了,他的養殖場現在養了800多只羊,每天在養殖場里一抬頭就能看到漢明長城蜿蜒起伏的身影。村民對他說,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對村民說,好日子還在后頭呢,咱們把長城保護好,以后游客多了,日子會一天比一天更好。”方偉自信地說。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