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經15年編纂,由法國國家圖書館與中國西北民族大學、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編纂的《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藏文文獻》,日前首次全部整理出版,才讓先后任副主編、主編。 楊艷敏 攝
中新網蘭州2月11日電 (記者 丁思 楊艷敏)“由于種種原因,敦煌藏經洞出土的藏文文獻大都流散海外,分藏在法國、英國等國,我們通過影印出版的形式讓流散的文獻‘回家’。”西北民族大學海外民族文獻研究所所長才讓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網記者采訪,談及其15年出版敦煌藏文文獻的故事。
歷經15年編纂,由法國國家圖書館與中國西北民族大學、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編纂的《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藏文文獻》,日前首次全部整理出版,才讓先后任副主編、主編。
結緣:在敦煌文獻里“摸著石頭過河”
此時正值寒假,受疫情影響,才讓研究團隊的大部分學生都已回家,他依舊每日抽出一段時間來學校辦公室,整理、查閱文獻,為即將出版的《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獻》做準備。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了6萬余件文獻。其中古藏文文獻達上萬件,數量僅次于漢文文獻。這些古藏文文獻涉及歷史著作、法律文書等諸多內容,其中佛經約占九成。

大量出土的敦煌文獻流失海外,中國的敦煌學研究一度曾處于落后狀態。隨著國際交流頻繁與合作增多,中國學者奮起直追,目前已成為敦煌漢文文獻研究的主力,但敦煌藏文、回鶻文、粟特文、于闐文、梵文等胡語文獻的研究而言,海外學界仍有一定的優勢。
“藏文文獻量大且豐富,涉足該領域的外國學者較多且成果豐富;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僅中央民族大學部分學者從事相關研究。”才讓說,資料不易到手是主要原因,其次是當時學術界對敦煌藏文文獻的價值認識不足,國內少量的研究者以探索社會經濟文書、歷史著作為主,而對大宗的佛教文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致使眾佛教文獻尚未被學界觸及。
西北民族大學有著深厚的藏學研究基礎和人才團隊,2005年,該校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簽定了合作編纂出版《法藏敦煌藏文文獻》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獻》的協議,由該校負責文獻的編纂。為此,2006年,學校成立了海外民族文獻研究所,專門從事對流失海外的民族文獻的整理研究。
“剛開始加入到這個團隊,有些擔心,沒有任何經驗,我們等于是摸著石頭過河。隨著不斷接觸,我們對敦煌藏文文獻產生了濃厚興趣,不僅在文獻定名編目方面質量逐漸提高,而且我們也找到了各自研究的切入點和個人喜好的研究領域。”他說,“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求知欲越來越強烈。”
目標:將法藏、英藏敦煌文獻全部出版
敦煌古藏文文獻是目前存世的最為古老的藏文文獻,其內容包括佛教經典、歷史著作、契約文書、政事文書、法律條文、文學著作、書函、占卜文書等,是吐蕃歷史文化、藏文佛典形成史、西域史、社會史、漢藏文化交流、中古“絲綢之路”等研究必備文獻,堪稱第一手資料,學術價值重大。
2005年,才讓及其團隊開始著手法藏、英藏敦煌文獻的整理與編目。
由于年代久遠、抄寫不規范,部分文獻辨認難度很大;加之仍有許多文獻沒有被定名或者定名定性不夠準確,為該文獻編目工作增添了難度。在參考法國、中國學者編目的基礎上,對未認定的無題名的佛教文獻,經與相關傳世文獻比對,重新確定名稱。團隊在文獻定名方面有重大突破,這為進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對于殘缺而無名稱的佛教文獻,我們根據文獻提供的信息,查閱藏文《大藏經》,以確認是否有收錄。早年間沒有能夠智能檢索的藏文《大藏經》數據庫,我們就通過人工一一查對,特別費時,有時一無所獲。對部分無法查閱的文獻,我們還去請教過寺院的學者。”才讓說,編目工作瑣碎耗時,團隊成員們為了查找一處文獻看得頭昏眼花。查閱比對大量的相關研究資料,這也讓他對敦煌文獻中的藏文文獻史料“如數家珍”。
2006年,《法藏敦煌藏文文獻》第一冊在蘭州發布,藏學泰斗、中央民族大學王堯教授認為這項成果“怎么評價都不為高”。法國敦煌學家今枝由郎評價說“這對藏學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清華大學學者沈衛榮言“其出版惠及學界,功在千秋”。
“將全部法藏、英藏敦煌文獻研究、整理、出版,是中國幾代學人夢寐以求的文化工程。”才讓說,法藏、英藏敦煌藏文文獻的整理出版,填補了一百年來敦煌文獻整理出版中的重大空白,在敦煌文獻出版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在藏學和敦煌學研究領域的國際聲望。
未來:建立敦煌藏文文獻數據庫
2021年初,歷經15年編纂的《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獻》首次全部整理出版,共計35冊。收錄有3174個文獻編號、2.8萬余幅高清圖版,囊括法藏全部敦煌藏文文獻。比起以往海內外出版的敦煌藏文文獻選輯,此次出版,呈現了法藏敦煌藏文文獻之全貌,也讓3000多件敦煌藏文文獻重光于世。所有編目以漢藏兩種文字呈現,方便查閱和研究。
“在21世紀以前,中國學者要查閱文獻,要么遠渡重洋,要么就到收藏有微縮膠卷的部門借閱,很不方便。尤其是對于在偏遠地區的學者來說,查閱第一手資料更是難上加難。”才讓說。
這套文獻的出版,給學術界帶來許多新的資料,有助于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整體研究,也根本改變了中國專家依賴外國圖書館、追隨外國研究者的被動局面,將對繁榮我國的敦煌學、歷史學、民族語言學的研究發揮積極作用。

比起以往海內外出版的敦煌藏文文獻選輯,此套文獻的出版,呈現了法藏敦煌藏文文獻之全貌,也讓3000多件敦煌藏文文獻重光于世。 楊艷敏 攝
《法藏敦煌藏文文獻》的出版對該校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培養了研究隊伍,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先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敦煌吐蕃禪宗文獻整理研究”“敦煌出土藏譯漢文佛教文獻的語言文字研究”“敦煌古藏文密教文獻的翻譯與研究”等數十項,該校已成為敦煌藏文研究的學術重鎮。
才讓透露,2021年將完成全部《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獻的出版》。在整理、保護古代文獻的同時,要更加深入探討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人文精神,以新的視角加以闡發、提煉和總結;進一步深入挖掘和整理敦煌藏文文獻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資料,出版研究叢書,擴大學術影響力和社會效益。在影印出版的同時,“還要建立更加完備的敦煌藏文文獻數據庫,實現智能檢索,更加方便學界使用。”(完)
相關新聞
- 2017-02-20拍攝敦煌文獻珍本的塵封往事(組圖)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