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5月15日電 (記者 馮志軍)西戎是中國西北分布廣泛、歷史悠久、支系甚多的古老部族,由于文獻記載分散稀少,長期以來各界對其歷史線索和文化面貌所知甚少。十余年來,甘肅通過對馬家塬遺址持續考古發掘,為了解先秦時期農牧過渡帶多元文化交融與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樣本。
記者15日從甘肅省文物部門獲悉,基于近年馬家塬遺址考古的豐碩成果,甘肅將向社會重點展示出土戰國馬車,輔以百余件馬家塬出土文物,從墓葬發掘、出土器物、馬車形制等幾個方面綜合展示戰國時期西戎貴族墓地,全方位反映其所代表的政治和文化特征,與公眾一起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
位于甘肅天水市張家川縣的馬家塬遺址,是該省首次大規模考古發掘的戰國西戎文化墓地,曾發現保存完好的華麗戰國車乘。自2006年考古挖掘以來,目前已連續發掘80座墓葬,出土68輛車輛。除車馬之外,隨葬品還包括車馬飾、車馬器、日常生活用具、武器、工具以及大量人體裝飾和服飾等。
據了解,擁有“2006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標簽的馬家塬遺址,通過近年出土的戰國馬車和大量文物,全方位展現了甘肅東部地區戰國晚期的歷史面貌,再現先秦時期華戎交匯、農牧交錯、多元文明碰撞和中西文化交流聚合的輝煌。
先秦時期,隨著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的融合形成,分布在其四周尚未融合的部族,則按方位以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相稱。作為一個龐大的游牧部族,西戎在中國西北早期開發、中華民族的形成與中西文化交流中,都曾發揮過極為重要的作用。
據甘肅省博物館介紹,車輿是古代機械制造最高工藝水平之集大成者。車除了是貴族的作戰工具,是戰場上的主要沖殺力量,具有實用價值之外,還被視為禮樂制度的一部分,不同形制的車和不同數目的車彰顯不同的身份地位。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稱,殉葬車馬始于殷商時期,春秋時期達到高峰,至戰國隨著騎兵的興起而衰落。西戎作為馬上民族,善于射獵,果敢勇猛,騎馬與駕車是其逐水草而居和長途流動必備的技能。馬家塬墓地隨葬的豪華車輛,正體現了其兼收并蓄中原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的顯著特點。(完)
相關新聞
- 2021-05-13“南海Ⅰ號”考古學術講座在甘肅省博舉辦
- 2021-02-22考古學家夏鼐在蘭州
- 2021-01-07甘肅省考古所盤點2020年十大工作重點
- 2021-01-06五年來我國文物國際合作漸成規模 30家文博機構實施40余項聯合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