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6月13日電 (閆姣)“觸網”讓厚植于鄉土的非遺文化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觀賞模式,并與時下潮流“親密接觸”,讓古老非遺文化火熱“出圈”。近年來,“云上非遺”在甘肅農村日漸升溫,推動非遺文化和職業教育融合、創新傳統“師帶徒”也成為當地非遺走出深閨的“城市新體驗”。
端午小長假期間,由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舉辦的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甘肅省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在蘭州展開。甘肅各地200余名非遺傳承人攜千余非遺作品和非遺衍生品進行項目展演。現場,不少非遺人忙碌地進行直播打卡,或拍攝錄制短視頻發送至網絡分享。
“無論是網絡傳播,還是步入城市來交流,我們最終是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人能夠愛上非遺,并加入到非遺傳承保護的隊伍中。”來自農村的民間手藝人、“80后”甘肅洮硯非遺傳承人李琴娟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她常通過朋友圈和短視頻平臺“曬”雕刻手藝,也嘗試用直播“云收徒”。
“以前,很多民間手藝人都習慣于‘悶聲干事’,不善與網友互動,尤其年老的傳承人鮮少‘打卡’網絡。”李琴娟進行非遺直播的愿望非常強烈,她說,互聯網為處在深山的非遺文化打開了另一個渠道,受到更多人關注,無形之中也擴大了非遺保護的隊伍。
連日來,記者與多位非遺傳承人交流發現,甘肅雖有慶陽香包姐、裕固族繡娘等成功嘗鮮“云上非遺”的傳承人,但也有人因沒有知識儲備和互動勇氣而對網絡“望而卻步”,他們希望官方培訓“多點料”,多提供學習機會和平臺,讓更多鄉間非遺“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裕固族民歌省級傳承人鐘蘭琴看來,非遺文化的延續,不僅要借助“云端”,更為重要的是,推動非遺教育和職業教育深度融合、創新傳統“師帶徒”的固有非遺傳承模式才是現代傳承的路徑之一。
現年60歲的鐘蘭琴來自甘肅張掖市肅南縣,她說,作為甘肅獨有的沒有文字只有語言的民族,深感傳承之路的艱難。“走進校園展示展演,融入課堂是一種很好的傳承方法。”
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劉衛華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該中心將攜手高校,培養更多青年非遺傳承人,引導青年徒弟幫助年老傳承人進行線上活動,讓他們看到網絡帶來的發展機遇,感受網絡魅力。
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教育研究所近日掛牌成立。劉衛華說,該非遺中心攜手高校探討、研究非遺保護與高校教育的有機結合,也為高校在非遺專業設置及非遺教學方面探索路徑和方式。比如,開展課題研究,帶動青年教師對非遺進行重點探索,聯合開展非遺田野考察,集中開展培訓,一對一研討,并出版研究成果。
“00后”甘肅學子牟肖鋒通過非遺進校園活動,成為了蛋雕手藝人的“大弟子”。在大學攻讀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的他,立志借助現代技術展示出蛋雕獨有“氣質”。他說,以后會不斷變換傳播方式,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完)
相關新聞
- 2021-06-15甘肅民族非遺傳承保護方興未艾 官方多措延展非遺存續空間
- 2021-06-15千余非遺精品的“云上狂歡”之旅
- 2021-06-02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甘肅省文旅廳將在蘭州老街擺“非遺盛宴”
- 2021-02-22農村“云上非遺”漸升溫 重塑年俗喚“現代學徒制”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