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肅加強簡牘保護研究和展示利用——讓千年簡牘走出“深閨”重煥光彩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劉 成
簡牘是紙張未出現之前中華文化重要的文字載體。邊塞狼煙起,驛使馬蹄疾,家書抵萬金……大到國家的政治活動,小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簡牘涵蓋的內容豐富而厚重。在素有“漢簡之鄉”美譽的甘肅,發掘出土的大批質量好、價值高的竹木簡牘,更是蘊藏著絲綢之路上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的歷史印記。
自1907年第一批木簡在敦煌玉門關現身以來,一代代隴原學人把汗水和智慧播撒在整理、保護、研究簡牘的第一線,在學術的征程中孜孜以求探索奮進。以西北師范大學為代表的隴上高校和院所,不斷加強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培養簡牘學研究的“中堅力量”。如今,在簡牘研究這門“國際顯學”中,“甘肅聲音”日益響亮,散發出活力與生機。
蘊藏著絲綢之路上古老而珍貴的記憶
根據出土環境和出土后保存狀態的不同,簡牘可以分為干簡和濕簡,與以湖南、湖北為代表的濕簡不同,甘肅出土的簡牘主要是保存狀態更佳的干簡。多年來,隴原大地東起天水,西抵敦煌,南麓祁連,北漠居延,簡牘面世的捷報頻傳。
整理解讀簡牘,歷史上不少懸而未決的問題可以找到答案,有些千古之謎得以破解。
郅支單于是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之后的北匈奴第一代單于,一度領導了匈奴的短暫復興,后死于漢朝的軍事行動。雖然《漢書》對此事有詳細記載,但漢朝遠征軍究竟是如何一戰殲滅兵強馬壯的郅支單于,史學界對此頗有爭議。
1930年,額濟納河流域古居延的大灣、地灣、破城子等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簡牘1萬余枚,與殷墟甲骨、敦煌遺書和明清大內檔案并列為近代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居延漢簡”。
這批簡牘以西漢昭宣時期(個別可上溯到武帝后期)至東漢前期為主,內容除久已失傳的典籍、歷書、漢律外,更主要的是漢代西北防御系統中的屯戍、候望和日常管理文書等。雖已歷經兩千年的風吹沙蝕,但完整簡牘仍然很多,不少簡牘可以復原成冊,甚至還有像《永元器物簿》這樣的帶有原始編繩的完整簿籍,為研究漢代政治、經濟、軍事、邊防、交通、法律制度、文書行政、日常社會生活都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通過整理研究這批簡牘,歷史學家們發現,《漢書》的記載有可能缺失了一個重要史實,即郅支單于的胞弟——南匈奴呼韓邪單于也參與了對郅支單于的軍事行動,這一發現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學界對這段歷史的爭論。
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李迎春教授深耕居延漢簡研究多年,在他看來,隨著簡牘的不斷面世,不少古代重要史實得到了揭示,或證實,或證偽,簡牘起到了校史、證史、補史、正史的作用。
20世紀70年代以后,甘肅迎來簡牘出土的“高峰期”。甲渠候官、肩水金關、地灣、敦煌馬圈灣、懸泉置簡牘出土呈井噴之勢,天水放馬灘、武威、甘谷、高臺、玉門等地也相繼發現從秦到十六國時期的簡牘。自1907年迄今,在甘肅出土的簡牘有75000枚左右,其中有4萬多枚保存在甘肅。
“漢晉時期的河西走廊政治、軍事、經濟地位重要,在日常的行政運作中,形成了大量簡牘文書,再加上較為優越的氣候環境有利于簡牘的保存、保護,因此這個區域的簡牘資源異常豐富。”李迎春告訴記者,自20世紀初甘肅簡牘大批面世至20世紀末郭店楚簡、睡虎地秦簡、走馬樓吳簡被發現公布,國內外學者的簡牘學研究基本上取材于甘肅河西地區的出土簡牘。
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里程簡》證明了漢代從長安到天山廊道的路網,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申遺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根據。
甘肅簡牘上起秦漢,下迄魏晉,記載了古代中國軍事、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風俗、民族關系以及中西交通等諸多方面的重要史實,引起世人日益濃厚的關注與興趣。
讓簡牘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想要開展簡牘學研究,就必須先對出土簡牘進行整理。提起簡牘整理工作,就一定要提到張德芳先生。
2007年8月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成立,擔任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甘肅省簡牘博物館成立,擔任甘肅省簡牘博物館館長;2003年以來,擔任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翻開張德芳的履歷表,可以發現他幾乎和簡牘打了一輩子交道。《敦煌懸泉漢簡釋粹》《懸泉漢簡研究》和《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等著作,凝結了他對簡牘獨到的見解和由衷的熱愛。
“到目前為止,全國共出土漢簡7.36萬枚,僅甘肅就出土6萬多枚,占全國出土漢簡的82%以上。6萬枚漢簡中除3000枚收藏在大英圖書館、1.1萬枚收藏在臺北外,其余4萬多枚收藏在甘肅。”張德芳說,甘肅是簡牘大省,自發現敦煌漢簡以來,先后在敦煌、居延、武威、天水、甘谷等地出土簡牘40余次,包括了秦、漢、晉、唐、西夏5個時期的簡牘。
雖然數量眾多,文物價值極高,但甘肅簡牘長期“養在深閨”不被大眾所知,其社會效應沒有得到發揮。要想讓甘肅簡牘“活起來”“火起來”,就得讓簡牘走進普通人的生活,成為大眾了解中華文化的一個新窗口。
2012年12月,甘肅簡牘博物館成立,張德芳任館長。同時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正式與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離,主要承擔甘肅省出土簡牘的收藏保管、保護修復、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工作。
問題隨之而來:博物館自成立以來一直沒有館舍,保護、整理、研究和展示等工作開展困難,大量珍貴文物無法得到有效展示和合理利用。這種“有館無舍、館展分離”的模式,成為制約其發展的最大瓶頸。
最終,在張德芳等學者的建議下,2019年7月,總建筑面積達37987.75平方米的甘肅簡牘博物館新館在蘭州市七里河區馬灘文化島破土動工。
甘肅簡牘博物館現收藏有各類文物50129件(組),三級以上的珍貴文物共31935件(組),其中一級文物1679件(組)。館藏文物包括天水放馬灘秦簡、居延新簡、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敦煌馬圈灣漢簡、懸泉漢簡及魏晉簡牘等共計近4萬枚,與簡牘相伴出土的紙張、紡織品、木器、漆器、鐵器、骨器、陶土器等文物有1萬余件。
收藏在甘肅簡牘博物館里的數萬枚簡牘,詳細記載了兩千多年前古人屯戍勞作、衣食住行、往來書信等絲綢之路上的萬千故事,也是秦漢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第一手資料,可謂絲路故事“存儲卡”。書寫在簡牘上的故事,經過千年歲月的洗禮,今天讀來充滿了悠遠厚重的歷史感。
簡牘博物館自成立以來,不斷推進對館藏簡牘的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主持編纂的《肩水金關漢簡》共計15冊已于 2016 年付梓,收錄了肩水金關遺址出土的全部漢簡的圖片和釋文,為學界提供了最完善、準確的簡牘文本,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相關研究。除此之外,《甘肅秦漢簡牘集釋》(10卷)《地灣漢簡》《玉門關漢簡》《懸泉漢簡》(壹、貳)等一批整理研究論著也相繼出版。全館先后在各級刊物發表百余篇學術論文,主持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3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館藏文物保護及展示利用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除此之外,一批隴上學人對簡牘學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也催生出一大批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學術成果。上世紀70年代,我國簡牘學科正處于起步階段,簡牘學者較少,早年在西北師大工作的金少英先生著有《漢簡臆談》一書,在材料較少的情況下得出許多在今天看來仍有價值的結論;曹懷玉教授在《談居延漢簡中的用法》一文中討論了漢代的符號用法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漢代社會生活、經濟制度和數學史研究。
目前,甘肅簡牘博物館新館已完成主體結構封頂,室內外防水、金屬屋面、內外裝飾裝修施工作業也在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建成向公眾開放。今后,大眾可親眼目睹古人的文書、信札,身臨其境地感受古絲綢之路上的點滴過往。
簡牘學科的“甘肅聲音”日益響亮
學科人才隊伍是否“后繼有人”,關系到甘肅簡牘學的未來。
程帆娟是西北師大歷史文化學院的一名簡牘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她看來,學校在簡牘學方面日趨完備的教學體系讓自己受益匪淺。
“學校將簡牘學定義為特色學科,不但面向歷史學和文化遺產專業本科生開設簡牘學概論等必修、選修課程,還在本科階段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簡牘學公選課,為像我這樣對簡牘學有興趣的學生提供了深入了解和學習的機會。”程帆娟說。
為了配合簡牘學教學,西北師大簡牘學研究所教師編撰了《簡牘學教程》教材,在校內率先推出以本科生為對象的簡牘學教材用書。此書得到了學術界的一致好評,使西北師大的簡牘學教學水平躋身全國前列。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顧問、前會長王子今先生認為,該教材的編寫實現了簡牘學基本教育條件的新進步,在普及簡牘學知識,充實簡牘學后備力量,吸引更多的青年學子了解簡牘,鼓勵他們走上簡牘研究的道路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此高水平教材的問世絕非偶然。西北師范大學是甘肅最早同簡牘學建立緊密聯系的高等學府,早在1944年,西北師大的前身“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就聘請考古學家閻文儒擔任教職。閻文儒當年參加了由當時的中央博物館、中央研究院、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組織的西北科學考察團歷史考古組,在敦煌和武威發掘漢晉簡牘數十枚。
1993年,西北師大與甘肅省博物館等單位合作招收考古文博專業大專班,首次開設了有關簡牘學的課程。
為深入推進簡牘學研究,弘揚地方文化特色,1995年,西北師大歷史系與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達成協議,由西北師大聘請初世賓、李永良、何雙全、戴春陽等先生為兼職教授、副教授,與歷史系簡牘學研究室王震亞教授,王三北、李寶通副教授等人組成簡牘學研究生導師組,招收了國內首批簡牘學碩士學位研究生。此后,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郝樹聲、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何雙全等知名秦漢簡牘學者也相繼加盟西北師范大學,擴大了秦漢史、簡牘學研究生招生隊伍。2005年,西北師大聘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德芳研究員擔任博士生導師,開始招收簡牘學博士研究生。
為使國內簡牘學者能夠有更多交流的平臺,1996年,西北師大與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共同主辦了《簡牘學研究》學術輯刊,搭建起了有利于學術研究的平臺,并積極承辦、協辦多項國內、國際簡牘學學術會議。
2021年5月16日,西北師范大學簡牘研究院正式成立,新成立的簡牘研究院匯聚全校簡牘研究力量,聘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卜憲群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王子今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孫家洲教授等知名學者擔任學術委員會委員,由張德芳先生擔任學術委員會主席,主持西北師范大學簡牘學學科建設。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簡牘學方向開設的課程包括簡牘學概論、簡牘整理與考釋、簡牘文書學、簡牘文獻導讀、簡牘學研究專題等,已形成較為完備的培養體系。
西北師大簡牘學科在人才培養上取得豐碩成果,不僅為甘肅省內各高校及文博單位輸送了一批簡牘學人才,還培養了沈頌金、張小鋒、孫占宇等在全國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力的簡牘學者。從1998年第一屆簡牘學碩士畢業到今天,西北師大已經向社會輸送簡牘學研究生70余人。目前,西北師范大學簡牘研究隊伍人數不斷壯大、年齡結構更加合理,甘肅簡牘研究不僅“后繼有人”,簡牘學科的“甘肅聲音”也正在蜚聲海內外。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薦
- 【小康圓夢·看甘肅】靜寧縣新店鄉:產業興環境美 鄉村振興看這里
- 【蘭大新聞學子重走西北角】談永紅:為孩子撐起一片課外閱讀的晴空
- K226/227次列車重新啟程 蘭鐵公安維護秩序助力旅客回家
- 長圖|下半年甘肅經濟工作怎么做?安排來了
- 重溫紅色文化經典 鑄牢青少年紅色文化高地 南北小蘿卜頭歌樂山下“再相逢”
- 【短視頻】(央媒看甘肅)鋪就小康路 教育中醫齊發展
- 尹弘在省委審計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強調 緊緊圍繞中心大局 充分發揮監督作用以有效審計為“十四五”發展保駕護航 任振鶴等出席
- 任振鶴在甘肅煙草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調研時強調 向市場要空間 向創新要活力 向管理要效益 努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