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敦煌莫高窟 數字化保護背后的故事
——對話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
9月3日,在騰訊“99公益日”前夕,人民日報社、中新社、蘭州晨報等多家媒體,線上采訪了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他與媒體分享了敦煌莫高窟在數字化保護方面背后的故事。
記者:敦煌研究院在數字化保護方面在全國來說是比較領先的,請您介紹一下敦煌莫高窟數字化保護的進展,預計會用多久能完成這個宏大的數字工程?
蘇伯民:一直以來,敦煌研究院在數字化保護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敦煌研究院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做這方面的技術研發,經過這么多年技術上的不斷創新和更新,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針對洞窟采集和塑像采集技術。莫高窟總共有492個洞窟,這些年在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到目前為止完成了莫高窟最精美、價值最高的250多個洞窟壁畫圖像攝影的采集。采集完以后,后面大量的工作是對整窟的壁畫進行拼接和處理,目前已經完成了160多個洞窟壁畫圖像的處理,140多個洞窟的窟型,以及大遺址三維的重建等。在經費充裕的情況下,再有5年時間就能將莫高窟所有的洞窟全部采集完成。
2015年敦煌研究院于線上面向全球公開發布了“數字敦煌”項目,廣大網友可在網上觀看數字敦煌30個精美洞窟的壁畫。未來隨著版權保護技術,以及圖像保護技術不斷完善和更新,會在網上發布更多的敦煌精美洞窟數字化的圖像。同時,自2017年開始,敦煌研究院還開展了麥積山、炳靈寺和北石窟的數字化保護項目工作。
當采集的信息越來越多的時候,敦煌研究院注重探索如何將這些數字化資源服務于研究工作、保護工作、考古工作。比如嘗試給研究者開發一些便攜圖像的查詢工具,供研究者來使用,研究者可以不進洞窟就可以通過數據庫的查詢,看到非常高清的數據圖像,來幫助研究者從藝術,從石窟考古各個方面去研究壁畫的內容。
記者:數字化技術在石窟的應用方面,除了采集外,在修復上是不是也有一些應用?數字化技術的未來發力點是什么,朝什么方向發展?
蘇伯民: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畫和土遺址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科技部唯一一個工程技術研究院。在文物保護方面,多年來,敦煌研究院在壁畫保護方面也是走在全國前列的。壁畫保護程序其中有一個環節的工作就是要做壁畫現狀的精確調查和測繪記錄,數字化的工作就可以幫助我們能快捷地應用這些手段,來對壁畫的現狀進行一個記錄和測繪。這些測繪的資料就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后期一些分析調查,分析病害原因,以及確定我們具體在哪些部位要采取什么樣的工藝進行修復,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保護檔案。
記者:以敦煌為代表,我國在文物保護修復和數字化復原方面處于怎樣的地位,敦煌研究院將進行哪些方面的探索?
蘇伯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物保護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也吸引了很多社會優質資源的加盟,許多的科學技術也進入到文物保護領域,文物保護越來越科技化、系統化。
特別是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敦煌研究院視察,提出文物保護要依靠科技,要把敦煌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這兩年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在保護研究各個方面更加倍努力。
敦煌研究院數字化迄今為止走過了30年歷程,實現了很多技術攻關,并與國內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就數字化保護相關技術開展了諸多研究,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攻克數字化方面所存在的一些瓶頸和技術難點。具體來講,敦煌研究院完成的數字化保護主要是針對洞窟、壁畫,要進行全方位、無死角、高精度的攝影采集,有很多限制條件,壁畫本身高低起伏不平,所以說單一地把它作為一個平面墻去采集的話,采集出來往往出現形變、色彩失真等問題。具體的數據校準、色彩失真的校正等等,這些都需要采用一些技術手段來進行不斷的完善。
“數字化復原”是數字化保護的最后一個手段,敦煌壁畫數字化保護還有多方面的技術問題需要解決和探索。
記者:您認為騰訊游戲發起的公益項目,對敦煌文化的保護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蘇伯民:去年疫情期間,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合作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在網絡上獲得非常好的反響。今后我們還將跟騰訊進一步加深合作,就如何使敦煌的壁畫活起來進行探索,將長期以來學者們對敦煌文化深入發掘的研究成果,做成一個大眾都喜歡的內容,能夠正向地、全面地向觀眾傳遞敦煌文化和藝術特點,這將是雙方未來合作的方向。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徐靜雯
相關新聞
- 2021-07-28千年敦煌接軌現代生活:古老文化遺產插數字翅膀煥“新生”
- 2021-06-15敦煌石窟多數洞窟實現數字化 將跨地域擴充"數字敦煌"內容
- 2021-06-07敦煌壁畫藝術精品展亮相浙江 智能技術帶來沉浸式體驗
- 2021-05-31敦煌壁畫古建筑引業內行家"取經":傳承中謀創新發展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