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甘肅省非遺項目成州面塑傳承人安秋平在用混有高粱、糯米的面泥制作面塑作品。 高展 攝
中新網蘭州9月6日電 (王牧雨 高展)水滸一百單八將、西游記師徒四人、八仙過海、四大天王、杜甫、關公……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神話歷史人物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出現在甘肅隴南市成縣高旗村成州面塑館。
“我們小時候的玩具就是面塑小人,有好多我現在還保存著。”成州面塑第五代傳承人安秋平說。
我國面塑的起源,可以上溯到秦漢時期,宋代《夢粱錄》中曾記載把面塑用在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等喜慶日子的場景。在成縣,當地人一直有制作面塑的習俗,他們師從父輩,一代代相沿傳承至今。
中新社記者(右)現場體驗面塑制作過程。 陳爭強 攝
制作面塑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粉、面粉以及防腐劑和色素。經過面塑手藝人捏、搓、揉、搟、掀并借助工具切、刻、劃、點、壓,一個個生動形象、神態各異的面塑人物和場景就被塑造出來,并能長期保存。
1980年出生在成縣城關鎮高旗村的安秋平,打小就跟著當時專門從事面塑的爺爺安世堂學習面塑。安秋平回憶說,在他小時候,每天都會跟著爺爺在校門口或者廟會門口擺攤賣面塑,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面塑小人深受大人小孩們的喜歡。久而久之,耳濡目染的安秋平也陷入到了面塑里的“童話世界”。
圖為安秋平正在創作代表隴南文縣民俗的《白馬人》作品。 高展 攝
初中畢業后,一門心思想繼承家傳面塑手藝的安秋平,進入成縣職業中專烹飪班學習。他在面塑的選料、上色和人物比例、塑形等方面虛心求教,并繼承父輩面塑傳統技藝,博取眾長,吸納和融會貫通,努力提高自己面塑制作水平。走上社會后,他遍訪全國面塑名家和各流派大師,學習他們的獨到之處。
他一邊學習一邊不斷摸索,既保持和遵循傳統面塑技藝的色彩艷麗、樸實自然,造型生動逼真,不失民間手工藝本性的特點,又融入了現代美學前衛大膽的特點,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塑風格,作品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和喜愛。
如今受經濟社會發展因素的影響,曾經是當地孩子們唯一玩具的面塑小人現在也被市面上層出不窮、品類繁多的各種玩具取代。成州面塑制作過程繁瑣、耗時長、經濟收入低下的現實,讓村里大多數面塑手藝人放棄面塑制作外出打工,只剩下安秋平一人還在堅持。
安秋平對面塑制作樂此不疲。他說:“成州面塑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財富,我們家世世代代都以此為生,我又是成州面塑第五代傳承人,到我這里不能因為不賺錢就放棄,不僅要保護好它,還要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安秋平是成州面塑第五代傳承人,也是當地唯一堅守面塑制作的人。 高展 攝
值得欣慰的是,2017年10月,成州面塑列入甘肅省第四批非遺保護項目。近期,安秋平招收了好幾個弟子學習面塑技藝。在非遺進校園的活動中,安秋平也將自己的面塑手藝帶進了孩子們的世界。他積極參與非遺展演活動,以期傳承和推介面塑這項古老的手工技藝,將“童年記憶”一直保存下去。(完)
相關新聞
- 2021-09-06“寶藏”非遺:探索畫在馬勺和梭子上的臉譜
- 2021-06-28肅南:繡娘穿針引線“繡”非遺 活態傳承裕固族文化
- 2021-06-15敦煌古代端午習俗雅趣十足:操舟弄潮最熱鬧互贈團扇最文藝
- 2021-06-02西北憶舊說劃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