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復活”千年彩陶 解密史前文明
——州級非遺彩陶修復與藝術品制作技藝
仿古彩陶《彩陶王》
仿古彩陶《尖底瓶》
彩陶工藝品
彩陶藝術館
修復后的彩陶
仿古彩陶
馬黑麥正在進行彩陶繪制
技藝傳承
黃河文化景觀《黃河魂》
本報記者 馬健 劉剛林
彩陶,亦稱陶瓷繪畫。中國彩陶歷史悠久,數量巨大,圖案精美,花紋絢麗,不僅代表著中國原始社會所達到的高度藝術成就,也是世界遠古文化寶庫中璀璨奪目的瑰寶。臨夏是馬家窯文化最重要的分布地之一,因出土“彩陶王”,且彩陶遺存數量集中,被譽為“彩陶之鄉”。
彩陶是古人留給后人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遺產,而彩陶修復既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文化傳承。臨夏是彩陶的王國,彩陶像一張名片,講述著這片熱土上數千年前的往事。在我州各博物館中,陳列著很多彩陶,這些彩陶,是我州出土陶器中品相較好的一部分。還有很多彩陶,在塵封中,因受地震、山洪等自然災害的侵襲而破損、碎裂。要了解這些破碎彩陶當中的歷史密碼,就需要彩陶修復師的巧手,盡可能將它們還原。
在臨夏市有這樣一位青年,從小跟隨父輩棲于靜室,傾聽彩陶的“聲音”,與文物對話,用匠心守護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現古物光芒,用修復傳承延續古彩陶的生命力量,他就是馬黑麥。
一雙手,觸摸著遠古時代文明的溫度;一雙眼,辨識著不同時期的文明遺存,他是技法高超的匠人,用手藝縫補歷史的縫隙,讓沉睡千百年的文物在手中漸次蘇醒,重獲“新生”。日前,記者走進臨夏市茶馬古市,探訪彩陶藝術館館長馬黑麥,領略彩陶修復與藝術品制作技藝。
走進彩陶藝術館,目之所及都是造型獨特的仿彩陶罐,在墻上可以看到陶片裝飾的藝術品,細節透著“彩陶之鄉”的文化底蘊。
馬黑麥是州級彩陶修復與藝術品制作技藝傳承人。據他介紹,早在2008年他就開始在臨夏市古玩城開設鋪面修復古彩陶,先后修復古彩陶上萬件。為了滿足彩陶愛好者的收藏愿望,2015年他創辦了甘肅河湟彩陶藝術品有限責任公司,開展仿古彩陶工藝品的研發生產,目前有10類200多個品種,仿真復制出來的彩陶從形制到紋飾,完全保持了原件的基本特點。
“修陶器就是要細心和耐得住性子,破損的彩陶像一盤散沙,碎片先要用藥水清洗,清洗完的碎片按照花紋再用膠水粘起來。”馬黑麥說,“像搭積木一樣,首先大腦里要建構一下形狀,然后找到陶器的沿口或底部開始修復,陶片的花紋、顏色、厚薄、弧度都是修復師需要解碼的信息。我喜歡彩陶,彩陶的每一塊碎片都是有價值的,是需要保護的,我研究這些破損的彩陶碎片,希望能復原其幾千年以前的模樣。”
記者看到,在藝術館桌子上放的幾個陶罐都是半成品,黑色的線條畫得不太熟練。馬黑麥說:“這是老師帶著學生來做研學活動時學生畫的,我給他們講彩陶文化,教他們繪制花紋,讓他們體驗彩陶制作的過程。孩子們對自己動手參與制做更感興趣,傳承其實也是這樣一點一點滲透下去的。”
作為彩陶修復與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馬黑麥還致力于將臨夏彩陶文化向更廣闊的范圍傳播推廣。在2017年11月舉辦的敦煌旅游產品展銷會上,他制作的仿古彩陶《四扇屏》《尖底瓶》榮獲第二十四屆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制作技藝二等獎;作品《彩陶王》在2018年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赴俄交流歸國匯報展上榮獲一等獎。近年來,馬黑麥還帶著河州彩陶工藝品,去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參加國際文化交流展覽,讓彩陶文化走向了世界。2020年3月他的“彩陶修復與藝術品制作技藝”被列入臨夏州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相關鏈接
仿古彩陶制作工藝基本流程
一、曬土:將已選好的泥土在太陽底下攤開暴曬,撿去石子、枯枝等雜物,敲碎成雞蛋大小土塊。
二、碎土:將曬干后的塊狀泥土放進粉碎機進行粉碎,粉碎成細末狀,如面粉一般,越細越好。
三、練泥:細土加水,攪成泥漿,經篩過濾后的泥漿倒入地坑沉淀數日,取出有用部分鞣制成團。
四、制坯:將鞣制好的泥巴放上轉輪,或手捏制成毛坯,再用小刀、PVC圓管等對毛坯收光、晾干。
五、敷彩:用畫筆沾不同色調的各種礦物質顏料,對毛壞上色繪畫,常見顏色為黑色、紅色及白色。
六、燒制:敷彩后的陶坯入窯內密閉,用柴火煅燒。出窯后,用水砂紙等輕輕打磨,去掉附著物。
相關新聞
- 2021-09-10【說隴史】唐彩繪貴婦俑 盡顯大唐氣象
- 2021-07-29夜巡牌
- 2021-07-26最早的燈具 盛食器豆
- 2021-07-26將生活用品做成了藝術品 銅燈具:凝固匠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