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在敦煌舉行的“絲路美地·敦煌”展再現了大幅高保真復制壁畫、洞窟等。(資料圖) 楊艷敏 攝
中新網甘肅敦煌9月25日電 (記者 丁思)“實現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化復原,這項巨大的工程和項目單靠敦煌研究院一家力量難以完成。”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羅華慶表示,敦煌研究院正在策劃并在此倡議組織成立“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聯盟”,希望聯合文博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事業單位等,共同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獲取采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資源。
24-25日,由中國文化和旅游部、甘肅省政府主辦,甘肅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承辦的“2021敦煌論壇:‘一帶一路’視野下的敦煌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敦煌舉行,來自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敦煌研究院和全國相關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80余人齊聚敦煌探討研究。
期間,羅華慶現場作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項目概述》報告,與參會賓客共同探討該項目目標、原則、數字化標準、目前進展,以及存在問題和未來展望。
1900年,在莫高窟發現藏經洞,內藏各類文物6萬余件。由于歷史原因,近5萬多件文物流失到海外多國數十多個機構。近百年來,在國內外敦煌學界的共同努力下,通過調查、編輯、刊布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目錄、圖錄和研究,基本弄清楚了敦煌藏經洞文物的數量、內容及價值,但敦煌文物流失海外分存多地的命運并沒有改變。
羅華慶介紹說,自20世紀中期各國開始對敦煌文獻資料進行傳統膠片拍攝;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法國等國所藏部分敦煌文獻以微縮膠卷的形式公布。20世紀80年代初,各國學者嘗試利用計算機技術處理敦煌文物信息,刊布敦煌文物目錄、圖錄。90年代以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國內外加速敦煌文物數字化工作,并探索建立敦煌文物數據庫。
為實現敦煌藏經洞文物“數字化回歸”,敦煌研究院已啟動“數字敦煌:藏經洞文物數字化項目——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回歸”項目。該項目初步預算總經費2.5億元人民幣,按10年實施期計劃。該項目也是首個由中方主導的數字化回歸項目。
羅華慶24日接受記者采訪介紹說,該項目的核心是獲取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資源,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收藏機構不一、數字化情況各不相同、對待數字復原的態度各有不同,所以該項目數字資源獲取模式分為協商模式、收藏機構授權模式、眾智模式、合作采集模式、出版圖錄授權模式等。
“但由于疫情原因,我們無法直接和海外收藏機構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聯系,僅僅依靠郵件、網絡交流是遠遠不夠的。”羅華慶說,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絲綢博物館、浙江大學等機構授權獲取了部分國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圖像;希望在國內組織成立該項目的數字化復原聯盟,通過宏觀協調、廣泛參與、團結合作的協同工作模式,來逐步建立完善完整的數據庫和資源共享平臺。
據悉,敦煌研究院在文物數字化方面已有30余年的經驗。2016年,“數字敦煌”數據庫上線,免費向全球共享30個洞窟的高清影像資源。
“這是一項漫長而精細的工作。”羅華慶說,希望通過運用新興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建立統一完整的數據庫和資源共享平臺,實現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化復原和全球共享。支持和引導國內外學者利用數字資源深入研究挖掘敦煌文物博大精深的價值,通過展覽、出版、融媒體傳播等多元化方式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完)
相關新聞
- 2021-09-26“絲路伙伴”敦煌探“Z時代”下“文化+科技”新交流
- 2021-09-242020年度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發布
- 2021-09-23裕固族每千人一博士 “學霸民族”有何教育秘訣?
- 2021-09-22“飛天舞動新絲路”光臨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