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輕松一課
周代采詩官:最古老、最有品位的“新聞記者”
在古時候,有這樣一種職業,每年的暮春三月或孟秋七月,這些人便背著竹簡,手搖木鐸出發了。他們行走在田間陌上,游蕩于山林之間,曉行夜宿。其工作任務是:去看,去聽,然后記錄。勞動者的歌詠、民間的疾苦、民眾的呼聲……一一記錄下來。夜幕降臨,一天的行程結束,回到居所后,將一天的收獲編撰成詩記錄在簡牘上。他們是些什么人?他們是最古老、最有品位的文化工作者——周代采詩官。
“采詩”:觀民風,知得失,察盛衰
“采風”一詞同學們知道嗎?采風是指文藝工作者下到基層中體驗生活,搜集創作素材。“采風”這個詞是從“采詩”來的,“風”本就源于《詩經》中的“國風”,即民間歌謠。當今的采風純粹出于文藝創作的需要,但周代的“采詩”與其說是一項文化制度,不如說是一種重要的政治制度!西周建立伊始,統治者就非常重視民情民意,認為詩歌,尤其是民間歌謠能夠真實地反映社會政治和道德風尚狀況,從而能讓朝廷觀察出施政的得失和風俗的盛衰,從而指導周王朝政令的制定與調整。所以,周代的采詩官是國家民意調查員,是史上最早的新聞記者,當然,他們也是民歌記錄者。這是一群供職于朝廷卻游走于鄉野,以收集詩歌為己任的人。大家說說,采詩官是不是亙古以來最自由、最浪漫、最有趣味的職業呢?
大家可能很好奇,有幸從事這種工作的都是些什么人?據文獻記載,他們既不是朝廷派出的大員,也不是青年才俊,而是朝廷養的一些孤寡老人。這點確實有些出人意料!這個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職業竟是“夕陽紅”工程。就這點來說,不得不為周天子點贊了,把這些孤寡老人派作“采詩官”,既可以使這些人老有所養,也可以使他們老有所為。三千多年前的這種養老模式真可做典范,值得借鑒。當然,想也知道,不是隨便誰就能當采詩官的,能做采詩官的老人最起碼應是識字斷文的知識分子。
遙想三千年前,一些頭發花白的采詩官,他們身背竹簡,手搖木鐸,以詩歌的名義風塵仆仆地奔走于天下,他們的工作如蜜蜂飛行在花叢中一樣深受歡迎。蜜蜂從花叢中采集的是花蜜,采詩官從民間采集的是民眾的疾苦和呼聲。這些民生疾苦通過詩歌的形式被采詩官匯集到朝廷的樂官那里,由樂官進行整理后上達朝廷,成為周王朝治國理政的依據。
《詩三百》,采詩活動的集大成者
時日久遠,采詩官的足跡早已在歷史的塵埃中湮滅了,采詩活動也成為留在史冊中的印痕和江湖傳說。足跡可湮滅,采詩成史話,但采詩的成果卻并沒有湮滅,它實實在在地存于世間,傳頌古今,它就是皇皇巨著“詩三百”——《詩經》。
大家熟知的、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周代采詩的成果。周代采詩制度從西周初建開始一直延續到春秋中葉,前后五百多年。春秋中葉后,周王朝衰落,諸侯爭霸,戰爭頻繁。戰亂阻住了采詩官的腳步,采詩官這一職務因此廢除了。后來,有這么一位大呼“禮崩樂壞”的老者,為保存禮樂,將采詩官們的詩篇整理出來,共計305篇,這就是《詩經》。這位老者是孔子。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陳曙
相關新聞
- 2021-09-16日本王牌飛行員 曾在蘭州永昌路隱身半個世紀?
- 2021-09-13為一根羽毛起貪心,差點亡國
- 2021-09-13桂花樹:長在月亮上的神仙樹
- 2021-09-10歷史眼丨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故事發生地在平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