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戲劇點評】
隴劇藝術的又一次精彩呈現
——評隴劇《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劇照
《大禹治水》劇照
《大禹治水》劇照
本報特約撰稿人 肖美鹿
戲曲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地域性極強的方言與音樂特征是每一個地方劇種能夠自立于戲曲之林而流傳至今的根本原因,也是它們之間相互區別的本質所在。
大型原創隴劇《大禹治水》首演,是隴劇藝術在當代中國戲劇舞臺上的又一次精彩亮相,也是甘肅戲劇界為彰顯黃河文化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所作出的傾情奉獻。
大禹是上古傳說中的一位人物。他曾歷經艱辛,在華夏大地上留下堅實的足跡,治理了當時對人類生存構成巨大威脅的洪水,并且在治水的過程中劃分、奠定了九州。《尚書·禹貢》開篇即曰:“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這是人們對大禹的共識和崇仰,雖經數千年歲月滄桑而毫不褪色。
由甘肅省隴劇院創作的隴劇《大禹治水》用戲曲藝術的形式為我們講述那久遠的故事,弘揚中華民族不畏艱險、一往無前的精神,探索人與自然之間看似玄妙無解、實則和諧共生的奧秘。這樣的主題創作顯示了一種文化自信。我們看到,藝術家們對自己的創作充滿信心,大禹在戲劇舞臺上被極大地削減了神性而賦予了人性,成為一個讓我們感到親切的人、一個平凡而又肩負使命的人。
舞臺上,今日與遠古、我們與大禹的心理距離縮短了,他向我們走來,那么近,那么真實,就在觀眾眼前;而觀眾在看戲的過程中也進入了他的內心,感受到他的情感起伏、喜怒哀樂,還有他所忍受的痛苦煎熬、戰勝幾乎無法戰勝的艱險的勇毅。
隴劇是我省獨有劇種,古老而又年輕。它的前身是已在民間流傳千百年的隴東道情,作為劇種正式命名是在1959年,以新編歷史劇《楓洛池》赴京演出大獲成功為標志。這不單單是一部戲的成功與否,它是隴劇的開山之作,成就了一個劇種在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孕育千年后的誕生,在當代中國戲劇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現在,《大禹治水》以完整的品貌又一次將隴劇藝術的魅力展現于舞臺之上,吸引更多的觀眾來了解和感受隴劇獨具特色的音樂與表演藝術。這樣的劇場效應,與成功的音樂創作和優秀的表演藝術直接相關、密不可分。
就音樂而言,《大禹治水》整體上在大氣磅礴中盡顯隴劇特有的細膩委婉,當前奏音樂響起,觀眾瞬間沉浸到具有濃郁隴東道情特色的戲曲音樂當中。隨著劇情的發展,貫穿始終的主旋律音樂、劇中人物的演唱和場間銜接音樂,都讓人產生熟悉而又親切的感覺,尤其是隴劇特有的“嘛簧”、幫腔與合唱,每次出現都增強了劇中人物情感的表達,烘托了激動人心的戲劇氛圍。
全劇的音樂創作素材中,有意融入環縣民歌的韻調,根據不同人物與事件的行進,在靈活運用“飛板”“慢彈”“彈板”等隴劇音樂板式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嵌入了“行板”這一新的板式,很好地體現了人物急匆匆趕路時的焦急心態,第五場大禹過家門而不入,超越了事件本身,升華到感人肺腑的精神境界。
演員是戲曲藝術的載體,是舞臺的靈魂,戲曲所蘊含的一切美好都是由演員完成并傳達給觀眾的,正是一代代優秀的演員構建支撐了中國戲曲的表演藝術體系。
隴劇《大禹治水》讓觀眾看到了一支有實力、有水平的演員隊伍:3位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竇鳳霞、雷通霞、佟紅梅同臺演出,她們鼎力支持優秀青年演員邵炳德出色完成了大禹這一角色的人物塑造。大禹對于治水的堅毅執著,他與涂嬌幾近纏綿的愛情,他對父親臨終之言的牢記不忘,對白發老母和家園故土的赤子之心,都在唱腔、身段、戲曲程式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應當說,演員對大禹、涂嬌、山戎和大禹母親的演繹都很出彩。他們的唱腔與道白字字清晰、句句明了,或鏗鏘有力,或逶迤綿長,表現出了各自的風格。
劇中的鯀、皋陶、伯益、后稷、山娃這些人物形象也鮮明生動地立于舞臺之上,使全劇呈現出宏大瑰麗的完整風貌。值得一提的是段紅娟、趙丹、權燕婷等一批青年演員,她們對人物心靈的挖掘十分準確,在舞臺上的一招一式包括唱腔都完成得嚴謹扎實而頗有風范,體現出隴劇藝術后浪超前的澎湃力量,也讓觀眾從中看到甘肅省隴劇院堅持對傳統藝術守正創新,堅持培養藝術人才所作出的努力。
(本文配圖均由任磊拍攝)
相關新聞
- 2021-11-16大山深處最可愛的面龐 《足球·少年》將在央視首映
- 2021-10-14【續寫絲路新篇章】 行進式觀演! 《又見敦煌》:打造甘肅文化旅游新名片
- 2021-09-27光影演繹《阿蘭拉格達》驚艷張掖七彩丹霞
- 2021-09-27大型交響合唱組曲《南梁頌》今日在國家大劇院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