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七旬老人陶世清 石碑上雕刻《紅樓夢》

陶世清與他的《紅樓夢》。

精心雕刻。

影雕《紅樓夢》局部。
歷時3000多天、敲擊近16億次點,在九塊石碑上雕刻出《紅樓夢》28個畫面……
在梨園深處,在石頭上用心敲打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畫作的七旬老人陶世清,農忙時躬耕勞作,閑時雕刻、寫字、作畫,是他生活的樂趣所在。
他的字承繼傳統,以楷書見長,他的工筆山水,細膩精致,透著山水的平和寬闊,敦厚秀麗,而讓他引以為傲的那九塊石碑,則是他執著堅守藝術夢想的結晶。
“這些前期準備工作耗時就兩年多”
陶世清老人的家在蘭州市皋蘭縣什川鎮,是梨樹環抱的一個小院,推開小院的大門,一棵四十年古梨樹上掛著液體,“老樹生病了,我想著法子給他治病。”陶世清風趣地調侃道,院中種了竹子、菊花、郁金香等數十種花木品種。
在他的工作室里,陶世清老人娓娓道來:2002年我前往福建旅游,看了當地的影雕后,便對影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我就想拜師學藝,卻因為我年齡過大被師傅拒之門外,我不甘心,在當地制作影雕的廠房里觀摩了幾天,最終抱憾而歸。2004年,因為對《紅樓夢》情有獨鐘,我開始著手構思準備影雕《紅樓夢》全集主要人物故事,并第二次赴福建惠安拜師學習影雕技藝,這次我主要鉆研學習人物神態、花帶造型、意境層次等方面的影雕技藝。回來后我開始著手查閱大量《紅樓夢》有關資料,并反復鉆讀《紅樓夢》系列,在搞清復雜人物關系的基礎上,著重研究故事人物命運,以便在影雕創作時凸顯人物形象,力求神態逼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和命運走向。
最后,陶世清選定了賈母、賈寶玉、薛寶釵、王熙鳳、晴雯、襲人、鴛鴦、尤三姐、賈璉、賈珍等主要人物,細致選取寶玉大婚、黛玉進京、劉姥姥進榮國府、尤三姐自刎、王熙鳳之死等近30個故事,力圖表現《紅樓夢》原著主題。2006年,陶世清開始影雕工筆創作《紅樓夢》。
“每分鐘在刻板的敲擊次數達到近200次”
接下來就是耗費工時與體力的制作過程,“每天創作雕刻都在三四個小時,每分鐘在刻板的敲擊次數達到近200次,每小時敲擊次數達到8000-12000次,9大板塊在創作過程中就要敲擊近16億次點,每個板塊耗時10-11個月,9大板塊共耗時3000多天。”陶世清細數著創作的艱辛。
忘我的創作導致陶世清手指變形,腰肌勞損嚴重,視力也大不如前了。
記者留意到,因陶世清繪畫、攝影功底不凡,所以將繪畫中的工筆技法融入影雕創作中,其中人物神態的形象性和立體感,形成了陶世清藝術創作的獨有特色和風格。也是他影雕作品創作中的一大突破和獨創,九大板塊28個畫面共計創作人物360多個,還有環境處所、屏風、窗、花瓶、地板、房屋、花草、山石、書法作品等道具。
在大理石板上雕刻,是傳統手工技藝影雕的一種。這種雕刻方式采用墨玉、山西黑等純色石材,經過水磨拋光后,在磨光面上要把雕琢的圖像輪廓描繪出來,根據黑白明暗成像原理,用特制的像針一樣細小的合金鋼頭工具,通過運用腕力調節針點疏密粗細、深淺和虛實線變化而表現圖像。
“一輩子總要留下些值得紀念的東西”
家人的無條件支持,是陶世清堅持夢想最大的動力。“愛人非常支持我,農忙時地里的活基本上都是她在做,孩子看到我的堅持,幫我買材料,鼓勵我把雕刻的過程記錄下來。”陶世清說,多年來能潛心創作,這份堅持里有家人的功勞。
“一輩子總要留下些值得紀念的東西。”陶世清說:“現在還有一個心愿未了,希望能將這門手藝傳下去,但一直未找到合適的人選。”
文/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紀敏 玄絲雨
圖/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趙鑫遠
相關新聞
- 2021-12-08錯峰、預約、限流 甘肅省博恢復開放
- 2021-12-06甘肅手藝人癡迷雕版敦煌壁畫 融合傳統文化創“絲路手工書”
- 2021-12-03【非遺擷英】蛋殼上的藝術
- 2021-11-26郎木寺:魅力小鎮放異彩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