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下,國共兩黨在隴東的地方政權逐漸消除對立局面,開始團結合作抗日。1937年2月,陜甘寧省蘇維埃政府在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第三行政公署所在地西峰設立了聯絡處。5月,中共中央為落實向國民黨提出的愿將“工農民主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的承諾,盡快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撤銷中共陜甘寧省委,成立中共陜甘寧邊區黨委。7月,中國共產黨根據抗戰爆發的形勢變化,在國民黨統治區慶陽建立了直屬中共中央領導的中共隴東特委,對外稱“陜甘寧邊區政府駐隴東辦事處”。8月,隴東特委又建立了中共西峰工委,對外稱“八路軍駐西峰辦事處”。至此,隴東地區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局面正式形成。
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將《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國民黨當局。按照國共兩黨的商定,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9月22日,國民黨通過中央通訊社發表擱置已久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和陜甘寧邊區的合法地位。共產黨的宣言和蔣介石談話的發表,標志著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37年9月6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正式宣告成立,林伯渠任主席,張國燾任副主席,邊區首府延安。10月12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第333次會議通過決議,承認陜甘寧邊區,同時劃定陜甘寧邊區政府直接管轄范圍為包括隴東慶陽、合水、鎮原、正寧、寧縣、環縣在內的23縣,總面積129600平方公里,人口約200萬。

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后,隨即對邊區行政區域進行重新劃分,在隴東設立慶環分區,轄華池、環縣、曲子、固北等縣。在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領導下,陜甘寧邊區所轄隴東各縣實施抗日民主政治制度,開始由蘇維埃政府向抗日民主政府過渡。根據《陜甘寧邊區議會及行政組織綱領》《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等法規精神,慶環分區所屬的曲子、環縣、華池、固北等縣和關中分區所屬的新正、新寧等縣,按照普遍、直接,平等、自由的原則進行了普選,選舉產生了有各界抗日進步人士參加的各級抗日民主政府。到11月,相繼完成了由工農蘇維埃政權向抗日民主政權的轉變。
全民族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中央政府實行國共合作、對日作戰方針,隴東地區的國民黨地方政權也基本上采取同中共隴東地方政權團結合作、共同抗戰的態度。1937年11月28日,國民黨甘肅省政府主席賀耀祖在給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隴東行政區)專員羅人驥的電報中說:經過與中共代表謝覺哉商定,“經邊區政府編組鄉鎮,由人民正式選舉負責人員之地區,暫歸邊區政府管轄。其未編組各地,即由各縣政府分別整理編組保甲”。國民黨軍政部還將隴東慶陽、合水、寧縣、正寧、鎮原、環縣等6縣劃為八路軍“募補區”。在國共合作期間,隴東各縣歸邊區政府直接管轄,為國民黨當局承認,“均屬八路軍的后方,軍民協作相安無事”。中國共產黨為避免摩擦,維護國共合作抗戰大局,允許慶陽、合水、鎮原、寧縣、正寧等縣保留國民黨地方政權,由國民黨甘肅省政府在西峰設立的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隴東地區國共合作局面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實施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結果,為隴東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奠定了抗日戰爭時期隴東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基礎。在中共中央和陜甘寧邊區政府領導下,隴東抗日民主根據地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民主建設,成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為陜甘寧邊區的鞏固和發展,為保衛和鞏固陜甘寧邊區的西南大門,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 安永香)
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甘肅歷史》第一卷
相關新聞
- 2021-11-25陳睿: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傳播主旋律
- 2021-11-25張維為:中國全媒體時代的探索具有全球意義
- 2021-11-25丁偉:為正能量找到“流量密碼”
- 2021-11-25甘肅:稅收服務"一帶一路" 助企業"走出去"行穩致遠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