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視點】
隴原大地上的寶藏
——南佐遺址和圪垯川遺址初探
圪垯川遺址
南佐遺址出土白衣陶簋
圪垯川遺址半坡類型時期出土玉權杖頭
陳國科
甘肅東部隴山兩側的隴東隴西黃土高原地區是仰韶文化分布的重要區域,也是探討黃河上游地區社會復雜化和早期文明起源的關鍵區域。
2021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對隴東黃土高原的南佐遺址和隴西黃土高原的圪垯川遺址進行了大規??脊虐l掘。
南佐遺址和圪垯川遺址,都是三重環壕的大型聚落,兩處遺址代表了甘肅東部仰韶文化發展過程中,早期和晚期的兩個關鍵發展階段。
南佐遺址:
距今5000年左右最大聚落遺址之一
南佐遺址位于隴東黃土高原西峰區后官寨鎮南佐行政村南部,涇河支流蒲河和馬蓮河之間的董志塬上。
2021年對南佐遺址展開面積1000平方米的發掘,對宮殿區和1號夯土臺西側進行發掘,同時還開展了多學科研究工作。
通過發掘,研究人員發現了主次分明的“宮殿區”和大型宮殿式建筑。“宮殿區”遺存整體屬仰韶文化晚期至廟底溝二期早段。大型宮殿式建筑F1僅室內部分就達630平方米。1號夯土臺現存平面接近長方形,殘存面積約880平方米,殘高2—3米。其西側壕溝局部寬約20米、深約10米。壕溝所出陶片屬于仰韶文化晚期。
經過初步調查和勘探,在遺址的東、南、北面還找到了“外環壕”,年代距今5200年至4600年。遺址核心區由9座大型夯土臺(簡稱“九臺”)圍繞,“九臺”和宮殿式建筑的龐大體量、臺外壕溝和夯護設施之巨大規模,都是前所未見。宮殿區東部F2堆積中出土大量白色堆紋陶、白衣陶、白陶、黑陶、朱砂彩繪陶、大型彩陶罐、帶塞蓋喇叭口平底彩陶瓶等,以及大量水稻遺存,顯示了當時較高的社會發展水平。
南佐遺址“外環壕”內面積約600萬平方米,“九臺”圍繞的核心區就有約30萬平方米,是距今5000年左右最大的聚落遺址之一,顯示當時隴東地區已進入早期國家或文明社會。
圪垯川遺址:
仰韶文化的又一中心區域
圪垯川遺址位于隴西黃土高原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大陽鎮閆莊村東南部,渭河支流南河和松樹河交匯處。
2021年清理包括仰韶、齊家、漢、宋、明時期遺跡950余處,其中仰韶時期遺跡單位870余處。確認仰韶時期遺存面積約16萬平方米,自仰韶早期延續至仰韶晚期。
發現仰韶早期史家類型大型環壕聚落,保存相對完好,面積約8萬平方米。聚落中心為廣場,周邊為向心分布的成組房屋,外圍為近圓形環壕,環壕外東南部疑似有陶窯區,西北部疑似有墓葬區。
環壕內目前共確認房屋100余座,已發掘60座。房屋均為方形半地穴式,由門道、地面、墻壁、灶坑、土臺、平臺、柱洞等組成。大型房屋約100平方米,中型房屋約20-50平方米,小型房屋約10-20平方米。
房址的布局以緊靠廣場的東、南、北三座大房屋為中心成組分布,每組房屋由1座大房屋及5-45座不等的中、小型房屋組成,大房屋門道指向廣場,中、小房屋門道大多指向大房屋或廣場。
中心廣場發現大型糧倉一座,為圓形袋狀窖穴,容積近60立方米,底部有炭化粟黍遺存。仰韶聚落出土遺物包括陶、石、玉、骨、牙、蚌殼、動物遺存、炭化植物遺存等。
圪垯川遺址仰韶早期史家類型環壕聚落面積約8萬平方米,是黃河流域目前發現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之一,是隴西黃土高原繼大地灣遺址之后又一重要考古發現,代表了仰韶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證實該區域與關中和中原地區一樣是仰韶文化的又一中心,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相關新聞
- 2021-12-15甘肅唐代吐谷渾墓葬群考古創多項先河:現國內最早白葡萄酒
- 2021-12-14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成果發布 吐谷渾王族墓葬群出土文物800余件
- 2021-12-09天水秦安縣董家崖遺址被設為不可移動文物點
- 2021-12-02甘肅兩處仰韶文化聚落遺址入選“考古中國”重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