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華夏文明,弘揚傳統文化,彰顯非遺魅力,搶占“一帶一路”文化制高點。

甘肅省廣播電視總臺開辦省內首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類電視專題欄目《絲路非遺》,融非遺傳播、文化傳承、風光展現、旅游推介等為一體,通過專家解讀、歷史溯源、古跡串聯,全方位、多角度呈現我省乃至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活著的詩經”渭源花兒和省級非遺羌蕃鼓舞,將于今晚19:52在甘肅廣播電視總臺經濟頻道播出。

甘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結出最絢麗文化果實的地方,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絲綢之路7000公里,甘肅境內1600公里,歷史文化十分厚重,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間文化瑰麗獨特,與敦煌莫高窟、萬里長城嘉峪關、麥積山石窟等世界文化遺產相伴的是星羅棋布的非遺文化資源。省政府先后公布了四批非遺名錄,包括民間文學、民間文藝、傳統技藝、民俗文化、傳統醫藥等,其中,臨夏花兒、環縣道情皮影戲、土族格薩爾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現已公布秦腔、隴劇、高山戲等8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崆峒派武術、東山轉燈、民勤駱駝客等49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渭源境內洮河流域峽城、麻家集一帶多為高山草甸,水草豐美,古為藏羌邊地,“洮岷花兒”盛行。農歷五六月間,花兒會接二連三,從農歷五月十八日麻家集鎮塌崖灣花兒會發端,到六月初六的麻家集鎮高石崖花兒會盛況空前。其時惠風和暢,歌手云集,花傘搖動,對歌串唱,青年男女,互表愛意,國計民生,亦入歌傳唱,這里因此成為花兒的故鄉。

渭源花兒種類多樣,兼有河湟花兒和洮岷花兒的特點,曲令主要有兩蓮兒令、腳戶令、白牡丹令、阿歐令、三閃令等。渭源花兒是西北高原人情感的表達和反映,被譽為“大西北之魂”、“活著的詩經”,是甘肅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屬藏羌邊地的甘肅省渭源縣,流傳著一種從公元七世紀古羌族傳下來的一種特殊的歌舞——羌蕃鼓舞。羌蕃鼓舞俗稱為“打西番婆”,目前僅流傳于渭源縣麻家集鎮路西村。

春節期間,開闊的空地上,在手執牛尾拂塵的“老西番”的指揮下,18名青壯年鼓手高舉羊皮扇鼓,列隊而舞,一招一式盡顯英武颯爽的風姿。羌蕃鼓舞具有固定的程式,隊形變化依次是走四門、鐵繩扣、掛四斗、龍擺尾、撥牙空、攢八卦、繞棉花。當表演到了最后的繞棉花,兩隊相向迎合演唱番曲,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羌蕃鼓舞”于2011年入列甘肅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我國邊陲民族歷史發展、文化交融和演變的活化石,是多民族、多宗教間團結共融、和諧相處的范例,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民俗研究價值。
相關新聞
- 2021-11-23隴原巧手“回歸”美麗鄉村促文旅產業:留住鄉愁 沿襲家風
- 2021-11-18踏尋六十載 好歌長留存——楊克棟和他的《隴南·老山歌》
- 2021-09-27甘肅非遺“東鄉刺繡”展時尚魅力
- 2021-09-26“一會一節”韓國館開館 多彩文化促民間交流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