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中旬,甘肅張掖大佛寺中重要文物的“數字孿生”打造工作已進入新階段。圖為木胎泥塑臥佛。 楊艷敏 攝
中新網蘭州12月17日電 (閆姣 高瑩 李亞龍)甘肅張掖市甘州區博物館副館長吳瑋17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稱,被外界稱為“西夏國寺”的張掖大佛寺,其建筑、壁畫、彩塑等重要文物的“數字孿生”打造工作有了新進展。
“考慮到張掖大佛寺建筑、大佛殿壁畫和彩塑的脆弱性、面臨的開放壓力,以及數字化能夠永久存儲文物信息的重要性,開啟了張掖大佛寺大佛殿壁畫彩塑數字化工作。”吳瑋稱,目前,該館委托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聯合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編制的《張掖大佛寺不可移動文物(建筑、壁畫、彩塑)數字化保護項目方案》,于近期已通過國家文物局評審。

圖為張掖大佛寺建筑外圍。 楊艷敏 攝
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的張掖“西夏國寺”,是西夏時期的皇家佛教寺院,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名勝古跡群,保存有全國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最大的室內木胎泥塑臥佛、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樂北藏》,是集建筑、雕塑、壁畫、雕刻、經籍和文物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
吳瑋介紹說,該項目將利用壁畫數字化、彩塑三維重建、三維激光掃描、數字攝影測量、建筑信息模型(BIM)、全景漫游等技術打造“數字孿生”,并借此整合既往保護工程、日常保養的記錄檔案和其他文獻、圖檔資料等多源信息數據,結合現場數字化勘測,評估既往保護工程效果和得失,為后續保護工程提供信息服務。結合線上、線下數字化展示技術,充分展示大佛寺建筑、彩塑、壁畫的價值,展示大佛寺歷史變遷和歷史格局,傳播、傳承大佛寺的文化價值。
吳瑋表示,在構建“數字孿生”過程中,還將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獲取的幾何、空間、結構、紋理等數據和信息,深入研究大佛寺建筑、彩塑和壁畫特征、藝術特色和成就以及歷史信息、文化內涵等,進一步挖掘文物價值,揭示價值體系的內外矛盾,提出相應對策等。勘察并發現文物結構變形、病害損傷及其原因,及潛在關聯性,為后續結構變形監測、保護工程、日常保養、展示利用和科學管理提供基礎數據和信息服務。(完)
相關新聞
- 2021-12-16《大夢敦煌》展示中華文明底蘊 《人民日報》刊發文章盛贊蘭州文藝
- 2021-12-15希臘華媒:歐洲可成為中國敦煌IP開發最佳伙伴
- 2021-12-13新“絲路人”的精神圖譜——記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創新團隊
- 2021-12-12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揭牌成立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