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八步沙的綠色傳承
“八步沙六老漢治沙紀念館”
車子一直向西,穿越烏鞘嶺,走出古浪峽,我們來到了騰格里沙漠南緣的“八步沙集體林場”。在這騰格里沙漠前沿,顯出的是另一番天地:黃色沙丘,已被“三代愚公”換上了綠色的服裝。盡管這綠裝大小、長短不一,有的地方甚至未能完全遮住體膚,但彰顯在人們心里的卻是無盡的綠色希望。眼前的朵朵綠云,明天定是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
走進“八步沙”,我明顯感受到了綠色傳承的溫度。這里有沙漠的酷熱,但更多的是治沙人的堅毅和熱情。1981年,原漪泉村黨支書石滿,聯合郭朝明、賀發(fā)林等六位年過半百的老漢,以聯戶形式,組建起林場,從此,走上了艱苦卓絕的治沙路。他們立下誓約,“子承父志,代代相傳”,決心要用辛勤的汗水,把沙丘凝固起來,讓它化為大片綠色。剛開始,六老漢住的是沙窩子,喝的是涼水,啃的是干饃。工具僅有七把鐵锨,一頭毛驢,一輛架子車。他們頂著風沙酷暑,干上一天活,能從衣服、鞋襪里抖下七八兩黃沙……但他們沒有退縮。“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駑行,才彌足珍貴”,在38年里,三代治沙職工,營造出林木21.7萬畝,管護、植育林草37.6萬畝,形成了一條長10公里,寬8公里的防風固沙屏障。只有讀懂了八步沙三代人治沙的苦與澀,才能知道他們的執(zhí)著與堅決,只有理解三代治沙人跨越苦難的歷史,才能真正理解八步沙如今這大片綠云存在的真正意義和價值。
八步沙,串起來的是一個時代的連續(xù),延續(xù)出的是艱苦奮斗、持之以恒的治沙精神和綠色的希望與未來,昭示的是人生價值,生命價值和精神狀態(tài)。
郭萬剛,是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1982年,他剛滿30歲,當時是端“鐵飯碗”的供銷社職工,為了接替患病臥床的父親,他進入治沙隊伍,一干就是39年。他是八步沙林場現任場長。如今八步沙已是“人進沙退”,曾今活躍于“八步沙”的風沙,不僅被密林牢牢控制,林區(qū)周邊還成為安居樂業(yè)之所,近年來,陸續(xù)有3萬多人,從脊貧的大山深處搬遷至此。肥沃的農田、日光溫室、禽類養(yǎng)殖,這些來自沙漠的饋贈,已經讓人們分享到了綠色帶來的紅利。
郭璽,是2016年進入治沙隊伍的第三代治沙人,他是第一代治沙人郭朝明老漢的孫子。他對我們說,現在林場職工中,像我這樣的年輕人,為數不少。還有大學生自愿應聘進了我們治沙隊伍。我們這些年輕人,有文化有知識,發(fā)揮自己特長,搞治沙科學實驗,梭梭與肉蓯蓉嫁接已經成功,一年可收獲肉蓯蓉2噸多,還在沙漠里養(yǎng)了近萬只“溜達雞”。我們用信息平臺推銷自己的農副產品,做到了產銷兩旺。“既要綠,還要富,我們要從沙漠里掙更多的錢!”在三代人的努力下,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變成了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我和同伴撲進沙海柔軟的懷抱。認識到,再小的沙粒,也不能與塵世隔絕,我與沙,結緣于此。沙海里,一沙一世界。黃沙大膽赤裸地暴露在天幕蒼芎下,以大,以小,涵納無窮。“沙沙”的足音里,印下我深深淺淺兩行腳印,宣告著浪漫與踏實的存在。我來到習近平總書記親手栽植的“五棵松”下,仰視青松,綠云葳蕤,生機勃勃。總書記的關懷和鼓勵,黃沙熱熱地、輕輕地長出了更多綠色羽翼,這羽翼在不斷地生長壯大,有“代代相傳”的精神,綠色終究會覆蓋全部騰格里。捧起一捧黃沙,細沙像嬰兒肌膚般的柔滑,我試圖用臉貼近它,這些黃色的小精靈,從我指縫間輕盈地流淌到松下,似乎在暗示我,要把自己的夢筑進治沙精神的瀚海里。科學家們已作出結論:沙漠是人類最后的寶地,別看它現在荒蕪,它里面蘊藏著無盡的寶藏和財富。
站到一個沙丘制高點上,極目向西北眺望,浩瀚無際的騰格里,黃沙蒼茫數百里。鋪天蓋地的黃色,是人間另一種金碧輝煌的世界,在太陽下閃著金色的光芒。用人工和機械植上去的草方格,把這浩瀚的大漠裝點成了巨大的棋盤,方格里生長的青草、綠樹,就是擺放出的綠色棋子。我被堅守治沙六老漢三代人的精神深深感動。神奇的大自然,彰顯出人類無法想象的神奇與魔力,而人類的智慧和頑強的意志,也能讓大自然折服,所以,才有了八步沙這片新興的沙漠綠洲。
一個地方、一個行業(yè)發(fā)展,需要艱苦奮斗的精神,國家社會的發(fā)展,也需要這種精神。這種精神一旦與偉大的科學實踐結合在一起,就會產生出無窮的動力,就會取得偉大的成就。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xù)奮斗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yè),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開發(fā)“八步沙”更廣闊的征程已經開啟,治沙的成就和幸福,就在前方!
□趙智遠 文/圖
相關新聞
- 2021-12-22【隴上煙火城】愜意之城——西峰
- 2021-12-16文明交匯地敦煌: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 2021-12-16《地理·中國 在河之州》第三集《叩問遠古》
- 2021-12-15《地理·中國 在河之州》第二集《追問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