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點】
唐代吐谷渾人的歷史印記
慕容智墓墓志及志側文字。
慕容智墓出土的鎏金銀馬具飾件。
慕容智墓甬道及墓室三維影像圖。
慕容智墓出土鎮墓獸。
慕容智墓出土麒麟紋、鳳紋錦褂。
亦無名
國內年代最早的白葡萄酒,年代最早最完整的胡床,保存最完整的成套鐵鎧甲武器裝備,唐代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紡織品,唐代毛筆實物……近年來,位于甘肅省武威市一處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經過國內多家文博院所聯手考古發掘,多項成果創國內考古“先河”。
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位于甘肅省武威市西南,地處祁連山北麓,主要分布于南山區南營水庫以西,冰溝河與大水河中下游北岸的山崗之上。
作為未被盜掘的唐代貴族墓葬,墓中出土墓志一合,時代明確,內容豐富,首次提及武威南山區“大可汗陵”的存在,墓志左側面還刻有兩行利用漢字偏旁部首合成的未能釋讀的文字,初步判斷為吐谷渾本民族文字。尤其是身著或覆蓋絲質衣物14層,并擁有完整成套的唐代鐵甲陪葬物的墓主人身份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
考古始末
武威位于甘肅河西走廊東部,自古以來是少數民族活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區域。境內主要的考古學文化有馬家窯、半山、馬廠、西城驛、齊家、沙井等。太初四年,漢朝初置武威郡。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后有前涼、后涼、南涼、北涼,以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在此建都。自4世紀至10世紀,吐谷渾也曾在這里有過長時間活動。
自1915年李世民之女弘化公主墓志發現以來,武威南山地區已有多座吐谷渾王族墓葬及墓志被發現。
2019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距青咀灣、喇嘛灣15公里的武威市天祝縣祁連鎮岔山村發掘了吐谷渾喜王慕容智墓,該墓是目前發現唯一保存完整的吐谷渾王族墓葬,出土各類隨葬品800余件。同年,該墓葬群考古及文物保護工作被列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近年來,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內多家科研單位組建吐谷渾考古項目組,對其開展了持續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及文物保護與研究工作。
被項目組發掘的吐谷渾喜王慕容智墓,出土了一大批隨葬品,其中諸如木質胡床、大型床榻、六曲屏風、列戟屋模型、以鐵甲胄為主的成套武備、筆墨紙硯等文房用品以及類型多樣的絲織品等。
同時,項目組在武威南山區開展了大規模調查、勘探工作,發現馬廠—沙井文化時期遺址及墓葬群4處、沙井文化時期和魏晉時期城址各1處、唐代烽燧7個、西夏墓葬12座、明清時期銅礦2處(含窯址),確認吐谷渾王族墓葬共計23座。
2021年,項目組以解決“大可汗陵”的具體方位、布局特征以及豐富吐谷渾王族墓葬群文化內涵為主要學術目標和任務,對武威地區新發現的長嶺—馬場灘區3座墓葬進行了發掘,出土隨葬品290余件。從出土的《馮翊郡太夫人黨氏墓志》可知,該處墓群為唐早中期吐谷渾蓬子氏家族墓地,這在武威南山區尚屬首次發現。
通過持續的考古工作,現可初步將武威吐谷渾王族墓葬群分為以慕容智墓為代表的岔山村區(“大可汗陵”區)、以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墓為代表的青咀—喇嘛灣區(“陽暉谷”陵區)和以黨氏墓為代表的長嶺—馬場灘區(“白楊山”陵區)三大陵區。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陳國科稱,此次發掘進一步豐富了吐谷渾王族墓葬群文化內涵,廓清了墓群的基本布局。墓葬發現及墓志有關吐谷渾蓬子氏的記載,對研究吐谷渾史、唐與西部少數民族關系史、唐代軍事建制等一系列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千年前的王族生活
此次考古發現,成套金銀餐飲器具、文房用具、梳妝用具、武器裝備及五谷袋、侍女俑、抱孩俑等各類隨葬品,以及類型多樣的絲織品等,可窺見在千余年前王室人的生活。
“通過分析研究,銀瓶里的白葡萄酒是目前國內最早的白葡萄酒。”陳國科說,同時還發現文房四寶里的紙和筆,此前最早發現唐代毛筆的實物保存在日本,國內基本沒有見到唐代毛筆實物,此次出土兩支毛筆,檢測分析筆管是胡麻竹、筆頭是羊毛,其填補了國內無唐代毛筆的遺憾。
據文博專家介紹,以木質胡床、大型床榻為例,過去在史料記載和壁畫中都有記載,但實物卻是第一次見到,比如現在隨處可見的小馬扎(小板凳)即是胡床演變而來。事實上,對于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的考古發掘,或還能窺見中華家具史的演變歷程。
科技助力文物考古
2019年以來,在國家文物局和甘肅省文物局的指導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請專家進行咨詢論證,制定了考古發掘與保護方案,并對慕容智棺木進行了實驗室清理。在對棺木進行了X射線探傷分析后,開始逐層清理通過文字記錄、三維掃描、延時攝影、攝像、科學檢測分析等,全面獲取相關信息。
在國內知名文博專家指導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鐵鎧甲進行了清理復原,已完成了胄和披膊的清理,大致掌握了鎧甲的基本形制;同時和吉林大學合作,開展了體質人類學研究,對慕容智人像進行了復原。
在實驗室清理的同時,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多家單位,開展了文物保護工作。目前已修復陶質彩繪文物92件,金銀器30件(套),壁畫16平方米;已完成紡織品回潮揭展94件,清洗23件,平整20件,修復12件;已修復木漆器149件。
文博專家分析稱,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采用實驗室考古,從現場提取是一種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因為它的環境可控、多種技術相結合,把出土文物損害降到最低。
“通過發掘,我們獲取了一批珍貴文物,直觀呈現了吐谷渾與唐的交往、交流與交融,揭示了吐谷渾民族融入中原文明體系的史實;進一步認識了吐谷渾王族的喪葬習俗;初步廓清了武威南山吐谷渾王族墓葬群的基本布局。”陳國科通過近年的發掘分析稱。
甘肅省文物局認為,該墓群的發現,使現代人能夠從文字和實物層面,窺見歸唐吐谷渾人物質生活、思想觀念、文化認同等歷史細節的變遷,生動揭示了吐谷渾民族自歸唐以后近百年間逐漸融入中華文明體系的歷史史實,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
(本文圖片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相關新聞
- 2021-12-23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考古多項成果創國內“先河”
- 2021-12-15甘肅唐代吐谷渾墓葬群考古創多項先河:現國內最早白葡萄酒
- 2021-12-14甘肅武威吐谷渾墓葬群考古又有新進展
- 2021-12-14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成果發布 吐谷渾王族墓葬群出土文物8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