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溯源甘肅】班彪、班超父子的涼州情結
武威南城門
武威市磨嘴子出土的西漢彩繪 對弈六博俑
班超塑像
本報特約撰稿人 李元輝
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陜西扶風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他博學多才,致力于史學著述,寫成《后傳》60余篇,為其子班固撰寫《漢書》奠定了基礎。他撰寫的多篇賦文,展示了卓越的文學才能。
班超(公元32年-102年),字仲升,班彪之子,東漢著名軍事家、外交家。他投筆從戎,隨軍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長達31年的時間里,讓西域50多個國家重新歸附漢朝,為西域的回歸與絲綢之路的重新開通做出了巨大貢獻。
父子二人都與涼州有一段不解之緣。
班彪避難隴右建功業
班彪二十多歲時,正值新莽末年政局混亂,長安大亂,他離開家鄉避難隴右,前往天水依附隗囂割據勢力。班彪到達天水的確切時間,《后漢書·班彪傳》記載:“年二十余,更始敗,三輔大亂。時隗囂擁眾天水,彪乃避難從之。”這里面的“更始敗”,指的應該就是更始三年(公元25年),在赤眉軍和劉秀大軍的兩路夾擊之下,更始政權土崩瓦解,劉玄被迫向赤眉軍出降。估計班彪離開家鄉避難隴右,應在公元25年左右。
當時的隗囂占據天水、武都、金城一帶,勢力強大。隗囂詢問班彪對時局的看法,班彪談古論今,對答如流,并乘機勸說隗囂歸依漢室,結果未能如愿。為了繼續勸說隗囂不要爭奪天下,而應當歸附劉秀,班彪寫下著名的《王命論》一文。但是隗囂執迷不悟,聽不進去。班彪覺得此地不宜久留,聽說河西一帶由同鄉竇融管轄,于是又輾轉前往河西。
前往河西的途中,班彪寫下了著名的《北征賦》。從賦文中“登赤須之長阪,入義渠之舊城”“過泥陽而太息兮,悲祖廟之不修”“越安定以容與兮,遵長城之漫漫”“隮高平而周覽,望山谷之嵯峨”等語句中可大致看出班彪前往河西的路線——他進入甘肅寧縣,途經鎮原縣境,路過平涼西北,來到寧夏固原,然后繼續西進,抵達河西。《北征賦》寫了班彪沿途所見所聞,吊古傷今,表達了班彪渴望和平安定的家國情懷。
班彪來到河西,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當時竇融在河西采取了比較寬和的政策,“上下相親,晏然富殖”,使河西一帶成為一個比較富庶與安寧的地區,特別是姑臧(武威)更為富饒。《后漢書》說:“時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而姑臧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每居縣者,不盈數月,輒致豐積。”為了保衛河西安寧,竇融不斷加強軍事力量,“修兵馬,習戰射,明烽燧之警,羌胡犯塞,融輒自將與諸郡相救,皆如符要,每輒破之”,并修筑了點將臺——竇融臺,加強姑臧城防御。這一系列舉措,為保障社會安定創造了良好條件。
竇融早就知道班彪的才能,見到班彪,十分恭敬地對待他,用師友之道接待,并且任用他作從事(幕僚)。《后漢書·班彪傳》記載:“河西大將軍竇融以為從事,深敬待之,接以師友之道。”班彪替竇融出謀劃策,精心輔佐,用來抗拒隗囂,并規勸竇融歸附漢室。竇融審時度勢,聽從了班彪的謀劃,向劉秀奉書獻馬,表示愿意歸附。劉秀大喜,賜給竇融璽書,授竇融為涼州牧,竇融從此歸附東漢王朝。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竇融奉詔帶班彪等部下一同來到洛陽。光武帝劉秀問竇融道:“所上章奏,誰與參之?”融對曰:“皆從事班彪所為”。從中可以看出,在竇融歸漢的過程中,班彪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劉秀十分贊賞班彪的才干,于是召見班彪,舉他作司隸茂才,任命他為徐縣令。
班彪在涼州期間,專心致力于史學。他一生“采其舊事,旁貫異聞,作《后傳》六十五篇。”班彪的《后傳》為其子班固后來撰寫《漢書》奠定了基礎。以班彪為代表的中原士人在王莽之亂后紛紛避難隴右,在當時政治格局的變遷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對于河西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班彪大約在公元25年到達河西,到公元36年隨竇融離開河西,在河西居留了十一年之久。從光武帝劉秀授竇融為涼州牧來看,在更大的地域管轄范圍上,東漢時期的河西仍屬涼州管轄。可以想見,這十一年間,班彪對涼州的城池烽燧了如指掌,對涼州的邊塞風光耳濡目染,自然也接觸和感受到了雄渾博大的涼州文化氣象。
受過涼州文化滋養的班彪,也把立功涼州邊塞的基因傳給了兒子班超。
班超投筆從戎到涼州
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家喻戶曉,他出使西域30年,對鞏固我國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而他投筆從戎、奔赴邊關的第一站便是涼州。
班超年輕時候,在洛陽替官府抄書。《后漢書·班超傳》記載,“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之志哉!’”可見,他很早就有投筆從戎、立功邊疆的志向。班超雖有志向,但報國無門,一直沒有找到機會。
東漢初年,由于朝廷無暇經營西域,西域大部分地區受北匈奴控制,絲綢之路處于被阻隔的狀態。漢明帝劉莊繼位之后,在國力增強的基礎上,積極經營邊疆,決定與北匈奴爭奪西域。
永平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2年,漢明帝想仿照漢武帝當年的治國方略,出擊匈奴,連通西域,“帝欲遵武帝故事,擊匈奴,通西域。”(《后漢書·竇固傳》),而進軍西域的前沿基地,便是涼州。
早在西漢時期,涼州就成為朝廷經營西域、開疆拓土、擊敗匈奴的重要前沿基地,為多民族大一統的中國疆域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東漢初期,匈奴占據了部分西域地區,涼州又成為出擊匈奴、收復西域的最前沿。
大將軍竇固曾經跟隨其伯父竇融在河西從事守邊事務,因而通曉邊疆戰事,熟悉河西地區的情況,于是在那年冬天,漢明帝拜竇固為奉車都尉,耿秉為駙馬都尉,一起率兵駐扎在涼州。《后漢書·竇固傳》對此有詳細記載,“以固明習邊事,十五年冬,拜為奉車都尉,以騎都尉耿忠為副;謁者仆射耿秉為駙馬都尉,秦彭為副,皆置從事、司馬,并出屯涼州。”
朝廷出兵西域,對于班超來說,機會來了。
就在這次戰略行動中,班超放下手中之筆,離開洛陽,隨竇固、耿秉等人來到涼州,做好出擊北匈奴的準備,開始了他夢寐以求的戰斗生涯。
涼州,成為班超人生的轉折點,成為他實現投筆從戎的夙愿和人生理想的出發地。
那時,班超是以假司馬的身份隨軍出征的。假司馬,次于軍司馬的官職。漢代軍制,大將軍營共五部,每部設校尉、軍司馬各一人,又有軍假司馬一人為副。這時的班超,已經41歲了。
班超之所以能實現其投筆從戎的抱負,與大將軍竇固有很大關系。兩人既是同鄉,又都有立功邊塞的志向,可謂志同道合。我們無法復原當年的歷史情景,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大將軍竇固定為班超投筆從戎的堅定志向所動。這從后來的行動中也可看出。第二年,即公元73年,竇固兵出酒泉,在伊吾(今新疆哈密西)一帶初戰告捷。班超作戰勇猛,斬獲甚多。竇固很賞識班超的才干,派他和從事郭恂等36人一起出使西域鄯善。《后漢書·班超傳》記載,“十六年,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以超為假司馬,將兵別擊伊吾,戰于蒲類海,多斬首虜而還。固以為能,遣與從事郭恂俱使西域。”班超等用計誅殺了匈奴使者,鄯善王表示愿意歸附漢朝。
班超回到涼州后,向竇固敘述了出使的經過。竇固將班超的功績上奏漢明帝,并請求朝廷選派使者再次前往西域。漢明帝十分贊賞班超的才能,“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選乎?今以超為軍司馬,令遂前功”(《后漢書·班超傳》),繼續讓班超出使西域。此后,班超在30年的時間里,讓西域50余國重新歸附漢朝,完成了自己的宏愿。
班彪與班超父子二人以經天緯地之才,鑄就自己的一番事業。涼州,就是他們夢想開始的地方。
相關新聞
- 2022-01-06作家陳繼明力作《平安批》引發熱議
- 2021-10-19金吉泰“為人民寫作”的童話觀
- 2021-09-30王海成:蘭州是王洛賓“親愛的第二故鄉”
- 2021-09-24甘肅詩人阿信:對那片美麗寂寞的草原,保持自己由衷持續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