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70問
伏羲是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和創世英雄。以伏羲為代表的中華先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遠古文明,為中華各族兒女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起源多元一體格局中“一體”的核心文化,是中華民族根文化的本源。挖掘、開發、研究、宣傳伏羲文化,弘揚伏羲的創造精神,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進一步擴大伏羲文化的影響,弘揚伏羲文化,講好伏羲故事。本版特選登《伏羲文化70問》相關章節,對伏羲其人其事、主要功績等知識予以闡述,以便廣大讀者更加深入了解伏羲文化相關問題。
——編者
在古代文獻中,對伏羲的寫法繁多,例如先秦典籍《世本》中寫成“包犧氏”,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寫成“伏戲”,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中寫成“犧皇”,東晉王嘉的《拾遺記》中寫成“宓犧”,唐代陸德明的《經典釋文》中寫成“伏犧”,唐代司馬貞的《補史記·三皇本紀》中寫成“太皞庖羲氏”,清代吳秉權等人寫的《綱鑒易知錄》中寫成“太昊伏羲氏”……我們可以把這些繁雜的寫法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和伏羲一個類型的,有伏犧、伏戲、包曦、庖犠、炮羲、赫胥、庖犧、宓羲、慮犧等;第二類是和太昊一個類型的,有泰昊、大皓、大昊、太皓等;第三類是和羲皇一個類型的,有戲皇、羲皇、犧皇等。
這些稱謂,包含如下幾層意思:第一層包含著訓詁解釋,說明伏羲人文初祖君臨天下,伏而化之,天經地義,正如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說的:“伏者,別也,變也;戲者,獻也,法也。伏戲始畫八卦,以變化天下,天下法則,咸伏貢獻,故曰伏戲也。”唐代陸德明在《經典釋義》中也說明這樣的意思:“包,本又作庖,鄭云:取也,孟,京作‘伏’,犧;鄭云:鳥獸全具曰犧,孟,京作‘戲’,云:服也,化也”;第二層意思包含著從事的事業,例如,西晉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寫道:“取犧牲以充庖廚,以食天下,故號庖犧氏,是為犧皇”;第三層意思包含著對伏羲人文初祖的尊稱,把名稱與皇位結合起來叫羲皇、戲皇、犧皇等;第四層意思包含著對伏羲更大的尊敬,在名稱前加大、太等字。除此以外,還包含著訓詁結合民俗的解釋、原始含義的解釋,把伏羲解釋成葫蘆、混沌、太陽神等意思。
對伏羲的稱謂上除了寫法繁多以外,尊稱上也有許多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三皇之首: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班固的《白虎通》、北宋劉恕的《通鑒外記》等古代文獻,都把伏羲列為三皇之首;第二,伏羲之王:《周易》、司馬貞的《補史記·三皇本紀》《呂氏春秋》、劉安等人的《淮南子》、吳秉權等人的《綱鑒易知錄》《精編廿六史》等古代文獻,都把伏羲稱作王或木德王等;第三,人祖爺:這是群眾對伏羲的普遍尊稱,甘肅天水,陜西臨潼、藍田,河北省新樂市,山東省鄒縣鳧山等地,都建有人祖廟,山西吉縣把本縣一座名山起名人祖山,共同敬奉人文初祖伏羲、女媧;第四,部落首領:《辭源》《辭海》《中國姓氏尋根》等我國著名辭典,都稱伏羲為我國古代著名部落首領。這些文獻還把人文初祖伏羲稱為“人類始祖”“中華第一英雄”等。
(摘自《伏羲文化70問》)
- 2022-01-06金城攬勝圖數字化項目讓老蘭州“復活”
- 2022-01-05千年農桑壁畫揭秘河西糧倉 升級古法育農特產“闖世界”
- 2021-12-31武威市涼州區洪祥鎮的文昌閣、三官廟和陳春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