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青磚上刻畫藝術夢想
——訪臨夏磚雕大師沈占偉
沈占偉作品
沈占偉
1968年3月出生于臨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傳統工藝大師、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臨夏神韻磚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高級技師 。2008年獲得甘肅省第十屆工藝美術“百花獎”二等獎;2009年被譽為“隴上絕活”的河州磚雕,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文化部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西北五省(區)唯一優秀獎;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現場進行磚雕技藝展演,獲得“上海世界博覽會甘肅活動周優秀貢獻獎”;2013年其作品獲得中國·臨夏——馬來西亞·吉蘭丹州民族用品大獎賽金獎。
磚雕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形式,是中國傳統建筑的構建及其裝飾,早在商周之際,陶制磚瓦就用在建筑上,至今最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甘肅臨夏是馬家窯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文化悠久,臨夏磚雕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融合儒家文化、伊斯蘭文化、藏傳佛教文化而特有的風格。隨著2006年臨夏磚雕成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這項古老的傳統技藝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為了了解臨夏磚雕的前世今生,近日,記者采訪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傳統工藝大師沈占偉。
臨夏磚雕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雄厚的人才優勢。步入臨夏的大街小巷,不論傳統建筑還是現代建筑,民居小院還是公共建筑,基本都有磚雕裝飾,磚雕文化普及率很高,這基于臨夏人深厚的磚雕文化情節。沈占偉出生在臨夏市南龍鎮尕楊家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同時也是磚雕世家。在祖輩的耳濡目染下,他自幼癡迷磚雕藝術,同時,臨夏濃郁的地方文化也浸潤著他年少的心靈。“小時候非常喜歡看磚雕、年畫、木雕等,喜歡就會模仿,但那時條件有限,我就經常用樹枝和磚瓦片在地上、墻上嘗試著寫寫畫畫。”說來沈占偉的確與磚雕有著不解之緣,16歲的他畢業之后就主動拜師祖父沈尕安,從此后悉心學習磚雕藝術。
也許是因為熱愛,抑或是天賦使然,沈占偉與其他學徒相比上手快,腦子活,肯鉆研。不出兩年,他從一名磚雕學徒變成了專業的雕刻師傅,不僅能夠高質量的完成日常工作,還能設計雕刻出一些構思新穎、設計精妙的磚雕作品,成為了一名名不見經傳的磚雕手藝人。
上世紀90年代,臨夏榆巴巴寺重建,需用兩塊磚雕《博古架》。《博古架》是磚雕中最難雕刻的,而這兩塊博古架因工藝要求高、結構復雜、雕刻內容多,使業內不少高手望而卻步。沈占偉雖然年輕,卻因高超的技藝被人推薦,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了艱苦的創作中。經過8個月的努力,他不負眾望,巧思精雕,終于完成了作品,這次挑戰讓他由一個磚雕手藝人成為了業內認可的磚雕大師。
端詳沈占偉的作品,有栩栩如生的花鳥,大氣磅礴的山川,活靈活現的人物,能想到的體裁應有盡有。可以說遠看端莊大氣,近看細節精湛,尤其是對動植物的刻畫,仿佛通過他的刻刀賦予了生命,在原本冰冷的磚塊上呼之欲出,生機勃勃。難能可貴的是,他并不會限制自己的創作體裁,每一幅作品都是匠心之作,都傾盡了他的心血。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精巧的技藝需要在特定的磚塊上完成。而這種專門用來磚雕的磚塊其形狀顏色和特質與普通磚塊有明顯不同。沈占偉告訴記者:“臨夏磚雕所使用的磚料材質取自臨夏北塬專門用土窯燒制的一種質地細膩的青磚。 制作這種磚要精選泥土,水洗淘去雜質和沙粒,調制成泥巴,然后用規格大小不等的木制模具打坯成型,曬干后入窯焙燒。采用這樣的泥土,制成的磚密度高,硬度適中,適宜雕刻圖案紋飾。”
2006年,沈占偉和幾個磚雕藝人成立了臨夏神韻磚雕有限公司,他們一次次推出的優秀磚雕作品,使河州磚雕在省內外屢獲殊榮。同年,沈占偉的磚雕作品代表甘肅省參加第100屆廣交會,引得到場嘉賓連聲驚嘆;次年,他的磚雕作品《博古架》在第二屆甘肅民間文藝“百合花獎”中獲銀獎;2009年,被譽為“隴上絕活”的河州磚雕作品榮獲第二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博覽會優秀獎;2011年6月,文化部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薪火相傳”主題活動,沈占偉攜徒弟在世紀壇現場展演;2014年10月,他的磚雕作品《吉祥如意》榮獲中國傳統大師邀請展“云工獎”金獎。
沈占偉并沒有滿足于獲得的殊榮,反而更加虛心學習。“對于一個成熟的手藝人來說,精湛的技藝只是必備技能中的其中一項,對該技藝歷史淵源的深入了解才能使這項技藝融會貫通,融化于骨血之中。”為此,沈占偉利用業余時間從博物館、地方志書、文史資料中逐個挖掘與磚雕和民間雕刻有關的歷史資料。他說:“勤能補拙,通過學習,我對河州磚雕的歷史淵源、雕刻題材、各類紋飾有了系統地了解,進而對河州磚雕傳統的雕刻技法和工藝有了更準確的理解和把握。學無止境,在學習的過程中,看到那些經典的紋飾和圖案,也讓我得到了很多創作靈感。”
在翻閱資料時,沈占偉了解到,臨夏磚雕歷史悠久,技藝純熟,早在宋金時期磚墓中就有完全手工雕鑿的磚雕,且綜合應用高浮雕、淺浮雕、線刻等雕刻手法,題材全面、物象圓融、形神兼備。特別近現代以來,由于臨夏人深厚的磚雕情節,建筑物大面積使用和裝飾磚雕,使得雕刻技能更加成熟完善,進一步發展了鏤雕、圓雕、特高浮雕等技能。臨夏磚雕以其通俗的內容、生動的畫面和精湛的技藝引人入勝,使歷史從文字的形式轉化為立體的形式,不但起到了宣傳、教化的作用,而且還烘托了整個建筑的文化氛圍。臨夏磚雕之所以在歷史上能以鮮明的特點著稱于世,是因為有其獨具風貌的造型形式和特定的藝術內涵,并世代相傳,不斷發展,形成了一種自成體系的文化形態,是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交融和凝結。作為中國傳統造型的組成部分,它對發展民族民間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具有歷史性的意義。臨夏磚雕,作為一種歷史的民間工藝,始終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達著各族勞動人民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對美好理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時也顯示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技巧。
基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動輒要耗費數月的傳統磚雕工藝在短頻快的市場需求背景下失去了部分市場占有率,許多從業人員缺乏傳統的磚雕技術和基本的藝術素養,磚雕技藝存在著一定的“斷代”現象,而分段制作的現代流水線生產方式也將導致磚雕作品風格的不統一,缺乏個性的表現和生動的氣韻。在此狀況下,有必要采取具體措施,對臨夏磚雕的傳統技藝進行搶救、保護。多年來,當地政府一直持續大力支持臨夏磚雕的傳承發展和保護。隨著2006年將臨夏磚雕申報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先后扶持成立了五大磚雕公司,在臨夏現代職業學院設立相關專業培養專門人才,研究制定了磚雕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將磚雕作為富民興臨產業精心培育。沈占偉也盡自己所能為臨夏磚雕的傳承和發揚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至今為止他帶過的徒弟有好幾十人之多,這些徒弟中拿到副高級藝術師的有五人。
如今,全國磚雕產值8.5億元,從業人員近八千人次,由于臨夏磚雕的蓬勃發展在不斷地吸引大批優秀的年輕人加入到磚雕行列。“臨夏磚雕與時俱進具有不斷開拓創新的文化基因。各民族互融共生的臨夏文化的開放包容性,使得臨夏磚雕有很好的適應性和開拓創新能力。”多年來,沈占偉以工匠之心在咫尺之間的青磚上刻畫著他的藝術夢想,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位河州工匠讓臨夏磚雕民族民間藝術之花,綻放在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百花園中,向世人展示出青磚上的藝術之美。訪談到尾聲,沈占偉說:“我將繼續在磚雕之路上踏實邁進,讓磚雕的內涵更豐富、外延更廣闊,使磚雕這一中華民族獨有的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靜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