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顥
中國古代有文字記載的交通地理,是從西漢時期開始的。史料中對古代道路的記載,一般都是以州或郡為單位,記載的是州郡治所到其所轄地區(qū)界域的東、南、西、北和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面八方的距離,簡稱“四至八到”。唐代的《元和郡縣圖志》、北宋的《武經總要》等古籍就是這樣記載的,屬于比較權威的官方記錄,這些記載都是以每一個州郡為行政單元,所記載的道路狀況都是塊狀的。真正以線性形式記載一條道路的起始、沿途經過的地區(qū)之間距離的文字則很少,直到1974年,居延漢簡的出現,才第一次填補了這一方面的空白。
1974年,甘肅居延考古隊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額濟納旗破城子遺址發(fā)掘到一枚王莽時期的木簡,上面記錄了長安到張掖郡氐池(今張掖市)的20個置之間的里程。雖然木簡有缺失,但大體上可以復原出這條道路的基本走向。木簡文字如下:
“長安至茂陵七十里,茂陵至伏置卅五里;伏置至好畤七十五里,好畤至義置七十五里。
月氏至烏氏五十里,烏氏至涇陽五十里,涇陽至平林置六十里,平林置至高平八十里。
媼圍至居延置九十里,居延置至?里九十里,?里至揟次九十里,揟次至小張掖六十里。
刪丹至日勒八十七里,日勒至鈞耆置五十里,鈞耆置至屋蘭五十里,屋蘭至氐池五十里。”
這枚木簡分四欄書寫,內容不連貫,但從其所記的郡縣地理考證,應該是記述了從長安到張掖的這條漢代官道上的4個片斷,由此可以復原出這條官道的大致走向:由長安向北,經右扶風郡的茂陵、伏置、好畤,沿涇水到北地郡的義渠,再經安定郡的月氏、烏氏、涇陽、平林到高平,再過隴山到武威郡的媼圍、?里、揟次、小張掖,再經刪丹、日勒、鈞耆、屋蘭,最后到張掖郡氐池,總計20個置之間的里程。
此后,1990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的漢代懸泉置遺址發(fā)掘到一枚西漢時期的木簡,記載了武威郡倉松到敦煌郡淵泉間12個置之間的里程。縣泉置木簡將漢延木簡所記的驛傳線路由武威延伸到敦煌,總數增加到31置。這也是迄今為止考古界發(fā)現的記載漢代驛傳郵置之間里程的僅有的2塊木簡,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
其實,漢簡的發(fā)現最早是在1930年,西北科學考察團中的瑞典學者F.貝格曼在額濟納河流域,對漢代烽燧遺址進行調查挖掘,出土簡牘1萬余支,涉及漢簡的出土地點有30處,其中10處為主要出土地點,僅破城子(A8)一處,就出土4422支。這批漢簡現藏于臺灣中央研究院,其內容絕大部分為漢代邊塞上的屯戍檔案,一小部分是書籍、歷譜和私人信件等。居延漢簡對研究漢朝的文書檔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被譽為20世紀中國檔案界的“四大發(fā)現”之一。依照考古界的慣例,因這批漢簡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qū)額濟納旗的居延地區(qū)和甘肅省嘉峪關以東的金塔縣肩水金關被發(fā)現,以其發(fā)現地而命名為“居延漢簡”。居延漢簡雖然數量有1萬多枚,但涉及“傳置道里簿”的只有1枚,足見其珍貴。而且非常幸運的是,這里面提到今平涼所在的安定郡境內的置居然有5個,這對研究漢代平涼的歷史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置,是古代傳遞文書的驛站,《韓非子·難勢》中說:“五十里而一置。”《孟子·公孫丑》引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朱熹集注:“置,驛也;郵,驲也,所以傳命也。”把置的含義說得更加明白。置后來的意義有引申,也指驛車、驛馬,后又延伸為用馬車傳遞文書信息,也指傳遞文書信息的驛站,稱為置郵。
西漢時期,從長安到敦煌是一條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在這條路線上共建立了31個郵置傳舍,沿途涉及8郡27縣。這些傳置的位置和驛道地望,大都是因河而設,或沿山緣而行,與長城烽燧并行但又有相當的距離。每個置之間的距離大略是一天內可到達的里程,具體里程則是由所經地段的自然環(huán)境和道路情況來決定的,最近的距離如茂陵至茯置是35里。傳置的位置一般情況下都是盡量建立在靠近縣府所在地的要道上,有的僅僅是路過某一縣境,未經過縣府,但置名仍取縣名。因此,置的設立選址,首先是因政而設,因地而建,相對比較靈活。
由驛道地望實地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漢代西北地區(qū)從長安到敦煌的這條大動脈主干線,其地望是出長安而北,至右扶風,沿涇水,過北地,達安定,翻六盤山,跨黃河,逾金城到武威,通河西走廊而抵敦煌。依照今天的線路,則是陜西西安—咸陽—涇陽—淳化—彬縣—甘肅寧縣—涇川—平涼—寧夏固原—六盤山—甘肅靖遠—皋蘭—景泰—古浪—武威—永昌—山丹—張掖—臨澤—高臺—酒泉—嘉峪關—玉門—橋灣—安西—甜水井—敦煌。這是一條東西方向的主干線,在這8郡27縣31置中,京兆尹1置,右扶風3置,北地郡1置,安定郡5置,武威郡7置,張掖郡9置,酒泉郡4置,敦煌郡1置。
在居延漢簡中,今平涼市所在的安定郡有5置,分別為月氏、烏氏、涇陽、平林置、高平,共240里。其中月氏到烏氏50里,烏氏到涇陽50里,涇陽到平林置60里,平林置到高平80里。在這5個置中,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327年,秦滅義渠國設北地郡時,月氏、烏氏、涇陽、高平都是其下轄的縣治,其中的月氏是月氏道,是為了安置小月氏人而專設的,相當于現在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地點大概在今平涼市崆峒區(qū)白水鎮(zhèn);5置之中,平林置不是縣治。這5置中,有2個的位置是比較清晰的,那就是位于今平涼市崆峒區(qū)安國鎮(zhèn)油坊村的古涇陽,另一個是位于今固原市原州區(qū)的高平。其他的烏氏、平林置具體位置不詳,月氏道有大概的位置,具體位置也未最終確定下來。但是分析這5置5個點,如果確定了涇陽和高平的位置,兩地之間為140里,那么平林置應該在兩地之間的某個點上,這個點距離涇陽60里,距離高平80里。確定了涇陽的位置,距離涇陽往東50里是烏氏,烏氏再往東50里就是月氏。
按現今的公路里程計算,由涇陽(安國油坊村)到高平(固原原州區(qū))約130里,其中由安國油坊到涇源縣大灣鄉(xiāng)瓦亭村約50里,由瓦亭至原州區(qū)80里。因為瓦亭亦即歷史上著名的蕭關所在地,在這段路線上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此瓦亭極有可能就是漢代的平林置。
仍然以古涇陽為原點,向東50里,為柳湖鎮(zhèn)十里鋪村;由十里鋪至白水鎮(zhèn)50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漢代,今天的平涼城還不存在(今平涼城最早建城時間是在唐代)。隴東學院張多勇教授在對涇河流域漢縣的考察中,在柳湖鎮(zhèn)十里鋪村大岔河畔發(fā)現了一座漢代城池遺址,據此他認為十里鋪應該是漢代烏氏縣城所在地。今白水鎮(zhèn)所在地雖然沒有發(fā)現漢代遺址,但在白水鎮(zhèn)東的史家溝卻有一處大型墓葬群,經考古專家發(fā)掘研究,最后認定其為西漢墓葬群,這也可以間接作為白水鎮(zhèn)是月氏道所在地的證據,因為有大型墓葬群的地方,肯定會有比較大的城池作為支撐,這一點在史學界已多次得到印證。
據此,居延漢簡中關于安定郡5置的位置一一落實,由東往西依次為:月氏(白水鎮(zhèn))——烏氏(柳湖鎮(zhèn)十里鋪村)——涇陽(安國鎮(zhèn)油坊村)——平林置(大灣鄉(xiāng)瓦亭村)——高平(固原原州區(qū)),在學界一直爭論不休的關于烏氏縣治、平林置的位置等,終于可以塵埃落定。
相關新聞
- 2022-02-25在我國古文獻和文物中伏羲的形象是怎樣的
- 2022-02-25讓甘肅簡牘“活”起來
- 2022-02-25【文物中的歷史】關隴道上的河峪摩崖石刻
- 2022-02-23【唐詩里的甘肅】追風馬定格邊關戰(zhàn)斗"名場面"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