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甘肅一項入選一項入圍
3月18日,記者獲悉,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志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了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最終入選項目6個、入圍項目6個。其中,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的甘肅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入選,張家川縣圪垯川新石器時代遺址入圍,創下我省中國考古新發現評選最好紀錄。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4個項目入選年度“中國考古新發現”,分別是臨潭縣陳旗磨溝齊家文化墓地(2008年)、張掖西城驛遺址(2013年)、肅北縣馬鬃山玉礦遺址(2014年)、甘肅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2021年);2個項目入圍年度“中國考古新發現”,分別是甘肅寧縣石家東周墓地(2017年、2018年、2020年)、張家川縣圪垯川新石器時代遺址(2021年)。
甘肅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位于甘肅省武威市西南,地處祁連山北麓,主要分布于武威南山區南營水庫以西,冰溝河與大水河中下游北岸的山崗之上。近三年來關于武威地區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創造了唐代考古的多個首次:首次發現唐代白葡萄酒實物遺存、木質胡床、成套鐵甲胄、六曲屏風、大型木質彩繪床榻、筆墨紙硯、木列戟屋模型;首次確認吐谷渾文、吐谷渾篷子氏家族墓地;首次發現大量且保存完整、種類多樣的唐代絲織品。通過持續的考古工作,現可初步將墓葬群分為“大可汗陵區”“陽暉谷陵區”“白楊山陵區”三大陵區。墓群整體呈現出“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和“牛崗僻壤、馬鬣開墳”的選址特征。墓葬以唐代葬制為主,兼有吐谷渾、吐蕃、北方草原等文化因素。
該墓群的發現,揭示了吐谷渾民族逐漸融入中華文明體系的歷史史實,并從中窺見歸唐吐谷渾人思想觀念、物質生活、文化認同等歷史細節的變遷。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見證。
張家川縣圪垯川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張家川縣大陽鎮,渭河支流南河和松樹河交匯處。2021年發掘清理包括仰韶、齊家、漢代、宋明時期遺跡950余處。仰韶時期遺存自仰韶早期延續至仰韶晚期,發現了仰韶文化早期大型環壕聚落,面積8萬平方米左右。聚落中心為廣場(分布零星墓葬),周邊為向心分布的成組房屋(房子間有窖穴),外圍為近圓形環壕(三重環壕)。環壕外東南部疑似有陶窯區,西北部疑似有墓葬區,顯示該聚落有明顯的功能分區。中心廣場發現大型圓形袋狀糧倉一座,底部保存近0.4-0.6米的炭化粟黍遺存。出土遺物有陶、石、骨、角類等,以彩陶為主,陶器組合包括尖底瓶、圜底盆、圜底缽、侈口筒腹罐、葫蘆瓶、甕、器蓋等。
仰韶早期史家類型壕聚落是黃河流域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較完整、內涵最豐富的仰韶文化早期環壕聚落之一,代表了仰韶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表明隴西黃土高原是仰韶文化發展的又一中心,證實該區域在中華文明起源進程和社會復雜化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仰韶文化早期大型糧倉及粟黍遺存的發現,對探討仰韶早期中國北方地區粟黍農業的建立及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線索。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高宏梅
相關新聞
- 2022-03-17甘肅省打造“交響絲路·如意甘肅”旅游品牌形象
- 2022-03-17甘肅青年作家致敬經典舞劇紀實文學《絲路花雨·誕生》正式發行
- 2022-03-15“2021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敦煌活動年”舉行
- 2022-03-102022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名單公示 甘肅7個項目有望獲得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