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們總是期盼著春天,春日的暖陽、和風、花朵,都是大自然給予熬過凜冬的萬物最好的撫慰。春天的花卉太繁太盛,描繪春天的詩句也太多太美,央視網攜手作家蔓玫推出春季特別策劃《春天的花與詩》,擷取最濃最雅的一抹春意講給你聽。
央視網消息(記者/闞純裕 制作/及玥 手繪/宋昱辰):櫻是薔薇科櫻屬(Cerasus)100多種植物的統稱。這當中開花比較漂亮可用于觀賞的樹木,都可以稱為櫻花。中國野生櫻屬植物非常豐富,有近30種櫻屬植物原產于中國。
中國古代并無成規模的賞櫻文化,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原生的櫻花大多集中分布于喜馬拉雅山麓一帶,遠離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并不容易得到“賞識”。另一方面是因為原產于中國的花卉太多了,尤其是春天盛開的花樹,內卷嚴重。從立春開始,與櫻同類的即有梅、杏、桃、李、梨、海棠,都是“花好看,果好吃”的,大家種得也多。比如《詩經》里面提到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又比如“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再比如“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這些花都各有特色,也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大眾的審美需求。
在中國古代,民間多有賞花、踏青、宴飲的風俗。兩宋時期,園藝技術更加發達,可供觀賞的花卉資源更多,因此出現了大量的花市、花園、花朝會,在春天尤其熱鬧。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會簪花。這一階段還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從一月的小寒節氣開始,到四月的谷雨節氣結束,各個時令盛開的鮮花都總結好了,方便大家去賞花。
立春后最早盛開的就是梅花。雖說“梅花香自苦寒來”,但其實它并不特別耐寒,所以大多數賞梅勝地都集中在長江以南。宋朝之后因為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審美傾向更加含蓄,講究氣韻,所以梅花成為紅極一時的寵兒。“歲寒三友”“花中四君子”都有梅花。
關于瓊花的奇聞逸事更多。古人說瓊花是“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甚至會有民間逸聞說當年隋煬帝開挖大運河,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下揚州看瓊花。事實當然不至于那么夸張,但在古代,瓊花確實撲朔迷離,甚至可能一度因戰亂而消失于大眾視野。現代瓊花的植物學身份已確定,也挺常見,尤其在長三角一帶,很多公園里都能見到它的身影。瓊花在清明前后綻放,如翩翩起舞的白蝴蝶一般。
牡丹就更不用多說了。劉禹錫說“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隋朝之后牡丹成為主流,興于長安,后盛于洛陽,至宋朝已有上百個品種。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所有野生種都原產于中國,而且主要是中原地區,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花”。但牡丹的開花時間也不長,僅有一周左右,古人說“谷雨三朝看牡丹”,即四月中下旬。
最神秘的要數荼?,“開到荼?花事了”。在宋朝、明朝荼?是非常受寵的花中大紅人,關于它的真實身份,各種文獻中有不同說法,如薔薇科的懸鉤子薔薇、重瓣空心泡、香水月季等都有可能;但古人吟詠最多的,還是大花白木香。文人墨客留下的詩句非常多,而且還有專門的“飛英會”,大家坐在盛開的荼?花架下,一起飲酒,荼?花瓣就飄落在每個人的酒杯里。這是多么詩意的一件事。
- 2022-03-31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 2022-03-31敦煌博物館發售新藝術藏品
- 2022-03-31敦煌研究院與英國牛津大學團隊合作 聚力“鎖陽城遺址”保護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