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2021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評選結果出爐,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的武威天祝吐谷渾王族墓葬群成功入選。那么,歷史上的吐谷渾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存在?他們的王族為什么會選擇葬在天祝?
祖先東胡
吐谷渾的祖先是中國歷史上的東胡。
“東胡”這一稱謂最早出現在《周逸書》里,有“東胡黃羆”、“正北(有)匈奴……東胡”這樣的記載。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東胡已經成為了北方一支重要的少數民族力量,先后與晉、趙、燕等國爭奪領土。
公元206年,匈奴部落的冒頓殺其父頭曼,自立為單于。東胡屢次挑釁匈奴,先是要頭曼生前騎乘的駿馬,后又索要冒頓的閼氏,冒頓委曲求全都答應了東胡的要求。匈奴和東胡之間原本有一千里的無人區,是為雙方的緩沖區,稱之為“棄地”。前兩次索取都得到滿足后,東胡又得寸進尺,希望占有這塊無人區。這下激怒了冒頓單于,他帶人大舉進攻東胡,東胡因為之前兩次非分要求都得到了滿足,對匈奴產生了輕敵之心,完全沒有想到匈奴會全力進攻,倉促迎戰,后果是全線潰敗。戰敗后,東胡分為兩支,分別逃到了烏桓山(在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西北)和鮮卑山(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西)。
我們今天說的吐谷渾,就是逃到鮮卑山的這一支東胡的后裔。
鮮卑壯大
鮮卑這個稱謂在《史記》之前都沒有出現過,直到東漢才見諸史冊并與中原發生交往。
東漢初期,鮮卑經常被匈奴脅迫著一起騷擾大漢的北部邊境。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歸附漢帝國。北匈奴被東漢中央政府擊敗后遁往更遠的北方,鮮卑乘機占領匈奴原來的領地,并收留了大批匈奴遺留下來的人口,隨即逐漸強大。在漢桓帝時,鮮卑出了個狠人叫檀石槐,史書記載他十四五歲時,異族人掠奪了他舅舅家的牛羊,他竟單騎追趕,并把牛羊全部追回,一舉揚名大漠。后來鮮卑在他的帶領下,“盡據匈奴舊地”。此后鮮卑憑借騎兵優勢,連續多年騷擾東漢北部邊境,因其進攻總是“來如飛鳥,去如絕弦”,東漢政權也無可奈何。
但這種強人政治并不牢靠,隨著檀石槐的離世,鮮卑各族組成的松散聯盟也就迅速瓦解了。此后鮮卑分解為檀石槐的后裔主導的步度根集團、被稱為“小種鮮卑”的柯比能集團、東部鮮卑。
兄弟翻臉
此后,東部鮮卑里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漸次興起。
曹魏初年,慕容部首領莫護跋率領部族向東南移動,進入遼西。莫護跋死后傳位于兒子慕容涉歸。涉歸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嫡子慕容廆,一個就是庶出的吐谷渾。兩個兄弟大概劃分了一下牧場。結果一次放牧時,雙方的馬撕咬了起來,慕容廆就把大哥喊來罵了一頓,吐谷渾生氣地說,“手下的人我可以約束,可牲口之間的爭斗那是它們的天性,我哪里管得了。”
于是,吐谷渾一氣之下就帶領自己手下的1700戶人一路西遷,最遠到達枹罕(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并通過多年作戰征服當地的羌人后,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吐谷渾死后,長子吐延繼位。結果吐延被昂城(今四川阿壩)一位羌族酋長刺傷后不幸身亡,死時囑咐其子葉延迅速保衛白蘭(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蘭山一帶)以鞏固其統治。葉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貴南縣穆克灘一帶)建立慕克川總部,以祖父吐谷渾為其族名,從此,吐谷渾由人名轉為姓氏和族名。
中興時期
此后,吐谷渾與建都榆中的西秦通婚,首領視連被封為白蘭王。視連傳位于弟弟視羆,西秦封他為沙州牧、白蘭王。到樹洛干為首領時,吐谷渾國力再度強盛,率部落數千家奔慕賀川,自稱大單于、吐谷渾王。
其時正當十六國割據混亂時期,吐谷渾部得以縱橫甘、青之間,實際控制的區域東至疊川(今甘肅迭部縣東南)、西臨于闐(今新疆和田縣西南)、北接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市東)、南通秦嶺(泛指今青海西傾山東北至洮水通向秦嶺一帶),勢力范圍縱橫千余里。
隋朝建立初年,忙著應付北部的突厥和南方的陳朝,西部邊防較為空虛。吐谷渾乘機多次侵擾弘州(今甘肅臨潭)和涼州(甘肅武威),但遭到了隋軍的有力反擊,吐谷渾大敗。等到隋文帝滅了陳朝以后,吐谷渾再也沒有勇氣騷擾隋帝國的西部邊界。到世伏可汗繼位后,遣使上表,并進貢了禮物,隋文帝就把光化公主許配給了他。不久后吐谷渾發生內亂,世伏被人殺死,其弟伏允繼位可汗,依照風俗,就又娶了嫂子光化公主為妻。
公元608年,好大喜功的隋煬帝發動了對吐谷渾的進攻,并如愿擊敗了伏允,設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但除了極短暫地控制了東邊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幾個郡并未被隋朝實際控制。幾年之后,吐谷渾伏允不僅收復全部失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抵御不了。
走向滅亡
唐貞觀九年(634年)六月,唐太宗李世民派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率軍攻擊吐谷渾,伏允攜眾遠遁,唐軍追至青海湖后班師。當年十一月十九日,吐谷渾再次寇擾涼州。
十二月初三,李世民以戰神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兵部尚書、積石道行軍總管侯君集、刑部尚書任城王、鄯善道行軍總管李道宗、涼州都督、且末道行軍總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軍總管李道彥、利州刺史鹽澤道行軍總管高甑生和歸唐的突厥及契苾何力等軍進擊吐谷渾。
在接連遭受唐軍一系列致命打擊后,吐谷渾王伏允的兒子伏順率全部投降于唐軍,伏允自縊而亡,吐谷渾歸附于唐朝。伏順被封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渾成為唐朝屬國,青海全境也被納入了唐朝的版圖。
唐龍朔三年(663),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其國王慕容諾曷缽逃到涼州,率數千帳依附大唐帝國。至此,自晉永嘉年間建國的吐谷渾宣告滅亡,歷時350年。
之后,唐朝政府在今寧夏同心縣附近設置安樂州,以諾曷缽為安樂州刺史,子孫仍世襲青海地號,直至貞元(785~804)時為止。此次墓葬發掘中出土墓志一方,上篆書“大周故慕容府君墓志”。志文內容顯示,墓主為“大周云麾將軍守左玉鈐衛大將軍員外置喜王”慕容智。喜王慕容智即諾曷缽第三子,大周則表明喜王生活的年代為武則天統治唐代時期。
比較有趣的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里那個一心要復興大燕的慕容復,在歷史上還真有其人,不過他卻是吐谷渾的末代烏地野拔勤豆可汗,而諸燕政權雖然確是慕容鮮卑所創建,但卻是吐谷渾的弟弟慕容廆那一支,與他慕容復可以說是毫無關系。
后裔去向
唐朝后期,吐谷渾族群移居河東,被稱作退渾、吐渾。五代時散處蔚州(今河北蔚縣)等地,曾附屬于沙陀李克用,后又歸附后晉石敬瑭。天福初(936)燕云地區割屬契丹,吐谷渾人又不得不依附于契丹人,后世多同化于漢族或其他民族。
值得一提的是,吐蕃滅吐谷渾后,仍有一部分吐谷渾人留居故地。9世紀中葉吐蕃崩潰后,吐谷渾人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險聚居自保。12世紀后,河東的吐谷渾人返回甘青故地,與湟水流域的吐谷渾人聚會。元朝時,被稱作西寧州土人。一些研究者認為,今青海土族即吐谷渾的后裔,此說能否成立,尚待進一步研究。
相關新聞
- 2022-04-07崆峒武僧團大戰西夏黨項軍
- 2022-04-07冰與火之歌:范仲淹、滕子京的涇州之誼
- 2022-04-06決勝西北的蘭州戰役
- 2022-04-01“草圣”張芝有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