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結識齊家文化玉器,且十分偏愛齊家文化玉器,不僅僅因為地處齊家文化發源地域,占據地利之便,更重要的是因為齊家文化玉器所獨有的美深深吸引了我。
材質好
齊家文化玉器所用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這主要受制于當時的經濟條件和交通條件),其中也有少量的和田玉,還有的疑似青海玉。其材質大體包括石、半石半玉、玉,還有綠松石、天河石等(本文只對玉料展開討論)。所用玉料大多質地較好,有青白玉、白玉、黃玉、碧玉、墨玉、糖玉等,還有介于不同顏色之間的雜色玉。現代考古發掘和礦石開采活動表明,在齊家文化分布的廣袤地域范圍內,存在著豐富的玉石礦藏。其中,在武山、積石山、馬銜山、祁連山等地都發現了玉礦,齊家文化地域范圍也延伸到了青海的昆侖山山脈,而且在齊家文化玉器中也發現了不少疑似青海料的玉器(圖1)。在齊家文化地域發現的玉石礦藏中,幾千年前被用來制作玉器的數量最多、質量最好的當屬于馬銜山玉料。
圖1
位于甘肅定西境內榆中縣與臨洮縣交界的馬銜山,處于齊家文化范圍的中心區域,所出產的玉材(圖2)堅硬、致密、油脂性強,其中大部分為質地極為細膩均勻的微晶質玉材,其硬度、密度、油脂性和晶體結構都比較接近和田玉,但顏色更加豐富。當然,和田玉質量更好,更為難得。經過地下幾千年的埋藏演化,今天我們對比兩種玉材的玉器可以看出,馬銜山玉材的致密性比和田玉稍弱,但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比和田玉更容易形成美麗的沁色來。因為馬銜山玉料比較接近和田玉,很多時候很多情況下容易把馬銜山玉料當作和田玉,沒有長期把玩和了解掌握的過程,一般很難區分兩者間的區別。
圖2
中國自古就有“西土出美玉”的說法,處于西北地域的齊家文化玉器占據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其所用玉料更接近“真玉”的標準,這是其它古文化玉器所不具備的。其它高古文化玉器,如興隆洼、紅山、大汶口、良渚、龍山、凌家灘、石家河,以及夏家店、陶寺、二里頭等古文化玉器,所用玉材也基本上以本地玉為主,其材質各有特點,但總體上齊家文化玉器的材質更為接近“真玉”----和田玉,其中部分材質就是和田玉。
地理環境好
西北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有利于玉器在地下的保存和貯藏。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西北地區干早少雨,干燥的環境對玉器的浸蝕作用較小;二是西北地區黃土地相對貧瘠,對玉器的腐蝕作用較小;三是西北地區黃土高原的堿性土壤,在潮濕條件下形成的堿性環境,與其它外部環境一起作用于玉器,有利于玉器形成沁色。這些都是西北地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別的地域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這樣的條件。
當然,說地理環境好,這些都是相對的。其它地理環境也有其自身優勢,如潮濕的環境、土壤成分相對復雜和酸性土壤等條件,同樣可以促使玉器發生其它的次生變化,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特征。
沁色美
高古玉,除其中蘊藏的深厚歷史、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宗教、人文等)、文物、藝術價值外,最吸引人的物理特征就是其玉質美和沁色美。齊家文化玉器中,有一些玉器(主要指馬銜山料生產的玉器)因為其特殊的玉質,在其獨特的埋藏環境、氣候條件等綜合因素作用下,形成了絕美的沁色。
由于內外因的作用,導致玉器內部離子的運動變化,以及外部的金屬離子、有機物、微生物等浸染、侵蝕進入玉器內部導致玉器金屬離子和非金屬離子分布的變化(一種是外部離子侵入玉器內部,一種是由于外部離子侵入導致內部離子分布發生變化),從而使玉器產生不同的沁色。常見的白色(雞骨白、粉筆白等)、黃色(牙黃色、中黃色等)、褐色、紅色、黑色、棕色等,沁色自然柔美,沁入機里、層次分明、過渡自然、分布合理。沁色是古玉,特別是高古玉最美、最值得玩賞的地方(圖3,多種沁色過度)。與后世(主要指“三代”)古玉相比,齊家文化期的古玉因為玉質較好、保存環境干燥、埋藏環境簡單,沁色也相對簡單,沒有“三代”玉那么繁雜多樣,但相比更加沉穩簡潔、厚重樸實、自然大方,更具觀賞價值。
圖3
齊家文化玉器中有許多玉器沁色漂亮,這主要得益于:一是齊家地域出產的本地馬銜山玉料。我推測這種玉料中蘊含的金屬離子,在一定條件下容易發生運動變化。二是得益于西北的地理環境。這在上面已經提到,特別是堿性環境,有利于沁色的形成。
這里談本人不太成熟的觀點,就是高古玉中,因為和田玉相對非常致密,難于生成沁色。在形成沁色方面,其致密性又是它的弱項了。
(圖4,和田玉料的齊家玉器)
品種多,種類全
齊家文化玉器的種類極為豐富。
楊伯達先生曾經把齊家文化玉器的功能,概括為“甘肅齊家文化玉器功能蓋有儀衛(瑞)、佩飾、祭祀(器)以及生產等四大功能”,且“生產……不占有重要地位”。我認為這一概括比較準確。我感到,齊家文化玉器主要包括禮器、祭器、兵器、工具、裝飾品等幾大類,其作用和功能主要有:禮器(包括祭祀天地神靈和儀仗、權力象征等)、武器、祭祀(祖先)、殮葬、財富、生產、佩飾、把玩等一系列功用。但這其中有些功能又是相互相通的,如禮器,有時作為儀仗用,有時作為祭祀用,同時又是權力地位的象征,同一件玉器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可能存在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其品種主要有:玉璧、玉璜、玉琮、玉璋、玉圭、玉刀、玉戈、玉鉞、玉戚、玉斧、玉錛、玉鑿、玉鏟、玉握、玉梳子、玉管、玉鐲、玉墜、玉珠串飾、玉臂飾等。其中,玉壁還可以分為玉壁(肉大于好)、玉環(好大于肉)、玉瑗(肉好相當),璜可以分為單璜、兩合壁、三合壁、多合壁等,刀可以分為單孔刀、兩孔刀、多孔刀等。不同種類都可以再細分品種,同時存在著不同的器型。(圖5、6、7、8、9)
圖10
有一類玉是老殘改件。玉在古時候非常受尊崇,古人非常愛惜。玉在當時使用過程中殘了的,除非小的不能用之外,一般當時都要重新利用,要么打孔把殘件重新連接起來(圖10),要么大件改小件,如殘刀、圭等改的小件(圖11)。
圖11
在遺留的齊家玉器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有不少玉器,有明顯的火燒痕跡,還有不少有人為致殘的痕跡,這也是古玉中常見的現象。(圖12,火燒的齊家玉器)
圖12,火燒的齊家玉器
圖13
還有一類玉器,我把它稱之為異型器,就是不同于平常種類的器物,包括材質上的不同和形制上的不同(圖13)。有的異型器很難再找到類似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孤品。異型器因為數量稀少,“物以稀為貴”,所以更為珍貴。
數量比較大
說齊家文化玉器數量比較大,主要有以下四點理由:
一是齊家文化地域有天然的玉材優勢,所在地域內存在許多玉礦藏,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受制于當時的經濟社會條件和交通運輸狀況,材料一般都是就近取材或就地取材。
二是齊家文化地域當時居民特別熱愛玉,對玉有一種原始宗教般的崇拜和熱愛。使用范圍也非常廣泛,祭祀、起居、生產、佩飾等都有用玉的習慣,現代考古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如:在喇家遺址的原始居民的房屋中發現了不少在特殊位置供奉的玉器;在祭祀遺址發現了系列的、較普通玉器器型更大的祭祀禮器用玉;在墓葬中發現了隨葬的玉器、佩飾等,沒有玉器隨葬條件的也要找些石質類的替代品來陪葬等。
三是齊家文化經歷時間較長。據張忠培先生的研究,齊家文化約在公元前3千年后半葉至公元前2千年之間。現代考古證明,齊家文化經歷五六百年以上的歷史,幾百年來西北齊家地域可能存在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群落、部落或小方國等,生存過許許多多的齊家先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齊家文化遺存或遺址。齊家文化時期用玉的時間跨度長、用玉的空間范圍廣、用玉的群體和個體多,留下了大量的玉器遺存。
四是齊家文化處于青銅文化發展的初期,為大量制作玉器提供了堅實的生產力條件。現代考古已經證明,齊家人作為我國古代文明中最早掌握青銅冶煉技術、最早制作和利用青銅器的先民,為治玉提供了更先進的生產工具。有了先進的金屬工具,加工玉器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也就有可能增加玉器生產的數量。
圖 14
從遺留下來的玉料,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齊家文化玉器開片的切割痕跡是直線(圖14),而不是曲線,這有力地說明了,齊家文化時期,治玉可能用的是硬物直鋸(金屬工具或其它),而不是早期原始玉器文化時開片用的線鋸。
由于銅金屬工具硬度還不夠,玉器加工難度比較大,加之其它未知的原因,所以齊家文化玉器主要以素器為主,造型相對也比較簡單,只有極少數有紋飾的玉器,且紋飾都是相對簡單的直線紋、瓦欏紋等。
出現較為完備的禮器系列(大器)
齊家文化玉器中出現了很多其它高古玉所沒有的大件器物。《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的《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卷,介紹的齊家文化玉器中,有直徑達32.1厘米的玉壁、16.7厘米高的玉琮、33.2厘米長的玉鏟、長達65.5厘米的玉刀等等,這些都表明齊家文化玉器中存在不少經典的“大器”。而且現代考古對齊家文化玉器的考古發掘還不充分。
我認為,齊家的玉禮器是商周玉禮器的雛形和重要起源之一,其禮器系列除了商周的“六器”之外,還應該包括刀、鉞等。除了壁、琮等新石器時代以來長期延用的傳統重要禮器外,齊家文化時期較早出現并使用了刀、璋、圭、鉞等具有禮器功能的器型較大的玉器,壁進一步演化為璜和多璜聯壁等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型。商周玉禮器在此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變化,更規整、更完善。(如璋的牙齒,也從沒有到有、從兩個到多個的變化)
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文明早期的玉器延續歷史可以看出:壁、琮等長期作為禮器使用,從東北到西北,從東南到中原大地,一些經典器型長期使用,先民們在中華大地上相互交流融合。可以說,玉器史也是中華民族大融合、大發展、大交流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歷史演進的活化石。
簡潔樸素之美
齊家文化玉器大多樸素大方,自然簡潔,加工簡單。
原因:一個是玉材硬度較高,加工難度大。大量的玉器只是經過粗加工,顯得還很草率。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有的玉器上有當時人們沒有加工完的痕跡。
二是可能齊家人崇尚簡單樸素之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文明社會早期的玉器大多比較簡潔樸素,多是原始人對自然物的抽象理解、神化簡化的結果。
從玉器的發展史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玉本身就是先人們從石頭中發現的“美石”,首先看重的是其特殊材質,有一條從不加工——簡單加工——粗加工——精加工的發展過程。
辨偽識價值
市場中流通的大部分是仿品或者說是工藝品。主要是齊家文化地域個別地方在仿制,仿品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辨別,當然沒有長期接觸和真正了解掌握真品的特征,那也是很難辨別的。隨著仿偽技術的不斷進步,加之這些年還有些另有用心的仿制商家在不斷收購齊家文化時期遺留下來的老玉料或殘料,老料新工有更大的“殺傷力”,需要藏家更加謹慎小心。要經常深入市場,準確掌握仿品的發展變化特征,隨著仿品發展不斷提高分辨能力。
要堅持“一點否決制”,采取懷疑和否定的眼光來辨別玉器,而不是采取“一點肯定制”,就是要認真查找物品中不合適的地方,哪怕只有一點能夠確定不合適的地方,就要否定整件器物,而不是感覺到物品中某一點比較相像,就往真品上靠,就認為是真品。“一點否決制”與“疑點否決制”是完全不同的,自己把握不住的疑點,要慎重研究、虛心求教。真正全面的掌握真品的特征,嚴格地從器物的玉料、器型、工藝、包漿等諸多方面來綜合判斷器物的真偽。
還有兩點原因。但這兩點不單是適用于齊家文化玉器,而是適用于所有類型的高古玉器。
一是高古玉相對最容易斷代、辨別真偽。年代越久遠,時間和其它條件在玉器上留下的次生變化越厚重、越深沉,其歷史印跡越明顯,在辨別真偽時相對容易些。
二是高古玉歷史文物價值高,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當前高古玉的價格,包括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都被嚴重貶低,處于價值洼地,有等進一步挖掘。在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下,玉器是通神或祭祀的“神器”,不僅是權力地位的象征,也是頂級財富象征,是同時期其它藝術品沒法比擬的。
齊家文化玉器是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出現的原始玉文化,其歷史年代正處于史前社會進入到國家、文明時代的階段,上承原始玉文化,對西北地域原始玉文化進行了系統總結和集成,下接“三代玉文化”,具有原始玉文化與“三代”玉文化溝通銜接的作用,同時具有溝通西域與中原玉文化的作用,在中國原始玉文化中占據著十分重要而獨特的地位和作用。當然,也有他的客觀局限性,是由當時的社會條件所決定的。齊家文化地處西北偏僻地域,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受制于其自然地理條件。帶工的少(幾乎很少見到),造型相對簡單,加工比較粗率。
現狀與期待
我們看到,在齊家文化地域,很多遺址遭到盜挖和破壞,還有很多遺跡裸露在地表,得不到應有的保護,
考古發掘也很不夠,沒有把齊家文化時期歷史文化較全面的考證出來,還遠遠沒有形成源流清晰的發展脈絡。且到現在為止,齊家文化還沒有發掘過大型的祭祀臺,考古發掘的玉器比較少,不能很好地反映齊家文化玉器的全貌,包括種類、材質、功能、作用等。
在宣傳方面,一是宣傳和保護的力度還遠遠不夠,二是齊家文化的文化品牌和價值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一下,本文所說“齊家文化玉器之美”,是指齊家文化玉器在其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獨特的美,簡言之,我認為就是“質優沁美數量大、簡樸古拙神韻佳”。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作為文明重要見證的古玉器,我們必將對她們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理解和定位。不妥之處,愿與各位方家商榷,并請指正。
(收藏界 梅景峰 任建波/文 大智/圖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2017-06-162017“尋玉馬銜山”齊家文化考察團聚焦臨夏 參觀考察齊家文化博物館(組圖)
- 2016-05-10【絢麗甘肅】齊家文化 史前文明的最后一座巔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