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河流域史前彩陶之路系由隴原東傳中原
●王仁湘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與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甘肅省齊家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安特生在中國
安特生從1923年開始沿黃河西行,去追溯仰韶文化和彩陶文化的源頭。他在甘肅和青海一帶發現了豐富的古文化遺存,發現了比中原數量更多的彩陶,這使得他流連忘返,一直在那里待了近兩個年頭。安特生發現六種考古學文化中都見到了彩陶,他認為這些考古學文化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向青銅時代過渡的時期,絕對年代約在公元前3500年到1500年之間,包括仰韶在內它們代表了6個發展階段,它們是齊家期、仰韶期、馬廠期、辛店期、寺洼期和沙井期,這便是他創建的“六期說”。將齊家期放在仰韶期之前,齊家期簡單而質樸的彩陶紋飾,被認定是彩陶開始出現的證據。
1924年安特生在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發掘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甘肅及鄰近的青海東部地區新發現大量的馬家窯文化遺址,同時也進行了一些發掘工作,為探索馬家窯文化及彩陶的來源進行了深入研究。關于馬家窯文化與仰韶文化的關系,體現在彩陶上的線索非常明確,石興邦先生就此進行了探討,他在1962年發表的一文中認為馬家窯文化彩陶受到廟底溝類型彩陶的影響,紋飾母題與演變規律都有相似之處。嚴文明先生1978年發表的《甘肅彩陶的源流》,論及半坡類型向隴東和廟底溝類型向隴西及青海東部的擴展,認為馬家窯文化彩陶的源起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有關。
廟底溝、馬家窯文化彩陶由葉片紋、旋紋向四大圓圈紋演變圖示
馬家窯文化彩陶由旋紋向四大圓圈紋演變圖示(依張朋川原圖改繪)
馬家窯文化彩陶由旋紋向四大圓圈紋演變圖示(依張朋川原圖改繪)
在這里明確提出到甘青尋找仰韶文化的正源,后來我又寫成《秦安大地灣遺址彩陶研究》,討論甘青彩陶的序列,也表達了類似觀點:“甘肅及青海東部地區在距今6000年前左右,就已經是仰韶文化的分布區域,馬家窯文化彩陶的來源應當就在這個本土區域,應當就是仰韶時期的廟底溝文化。從文化的分布與地層堆積關系找到了甘肅地區考古學文化明確的傳承關系,由彩陶紋飾演變的考察也能尋找到傳承的脈絡”。
大地灣遺址彩陶元素及組合序列(上)
就地理位置而言,秦安大地灣遺址是處在西北與中原文化帶的邊界,或者說它地處西北,但更鄰近中原。在這樣一個特別的位置,大地灣及與它鄰近的一批遺址顯示出了一種紐帶作用,它們既聯結著中原文化,又發展起本區域特色。由大地灣四期文化彩陶探討西北彩陶的起源,探討甘青彩陶與豫陜晉區域的聯系,是一個很好的著力點。可以確信至少自前仰韶文化時期開始,鄰近中原的西北區域與中原特別是關中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已經屬于同一系統。到了半坡和廟底溝文化時期,這種一體化態勢得到延續,只是在廟底溝文化以后,情形才開始有所改變,西北地區迎來自己更加繁榮的彩陶時代。
大地灣遺址彩陶元素及組合序列(下)
近來因為張家川圪垯川遺址的新發現,又讓人有了重新審視的機會。這個遺址主要揭露的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晚期的一座聚落,按照李新偉先生的評論,說它“見證著隴原腹地與關中盆地的緊密聯系”。應當說,這是繼大地灣之后的又一次見證。我注意到李新偉的文字中出現了這樣的提法:“天水大地灣遺址前仰韶時期的大地灣一期文化表明,隴原和關中盆地一樣,是孕育仰韶文化的核心地帶。圪垯川特征鮮明的半坡類型晚期彩陶,再次證明,隴原地區是完成半坡類型向廟底溝類型轉變及廟底溝風格彩陶廣泛傳播的策源地”。
甘肅張家川圪垯川遺址彩陶(引自“2021年十大考古發現”相關報道)
始源于渭河上游的彩陶文化,向東、北、南傳播,對黃河中下游、中國北方大部,包括長江流域的部分區域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黃河流域彩陶文化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后,傳播至河西走廊西去的彩陶文化,繼而西傳進入天山地區以后,在天山地區又綿延了近兩千年。漢代以后,伊犁河下游西天山地區的巴爾喀什河以東以南,中亞的七河地區、費爾干納盆地,被稱為所謂塞-烏孫文化中,亦見有東來彩陶文化的孑遺。直到此時此地,以大半個中國為舞臺、結構恢宏的彩陶藝術的歷史劇,最終拉上帷幕。中國西北地區彩陶,自渭水隴山的白家村文化開始,到西天山伊犁河下游終止,前后經歷5000多年的歷史,在如此大時空范圍綿延的彩陶,在中國史前史研究中的重要意義,對于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中的意義,都是不言而喻的。
彩陶的傳播進入甘肅西部至新疆,分布越向西年代越晚,并沒有如一些研究者推斷的那樣,仰韶一路向西進入烏克蘭和羅馬尼亞地區。
這樣看來,彩陶之路得重新梳理一番了。
- 2022-04-12千年陶魂——山丹四壩文化
- 2022-04-12《延安歸來》:千古名篇“窯洞對”
- 2022-04-12海倫·斯諾的“工合”卡通畫
- 2022-04-12人文始祖話彩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