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建設敦煌學研究的高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通訊員 王芳芳
敦煌自古以來便是“華戎交匯一都會”,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通道。來自南亞、西亞、中亞、東亞甚至歐洲的文化匯聚于此,不同民族與各種文化在敦煌交匯、交流、交融,共同促進了敦煌輝煌文明的形成。
敦煌文化集建筑藝術、彩塑藝術、壁畫藝術、佛教文化于一身,歷史底蘊雄渾厚重,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藝術形象美輪美奐。
自1944年以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在資料匱乏、生活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始了敦煌石窟清理、內容調查、洞窟編號和供養人題記抄錄工作,開辟了敦煌石窟系統研究的先河。
1984年以后,敦煌研究院進入敦煌學研究的全面發展階段,學科體系不斷完善,學術觀點、科研方法不斷創新。在敦煌研究院和敦煌學界的共同努力下,敦煌學研究步入繁榮發展新階段,一批又一批各學科研究人員加入到敦煌學研究的行列,敦煌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敦煌學學科體系不斷發展,學術觀點、科研方法不斷創新。
“加強敦煌學的研究,是始終擺在敦煌研究院面前的艱巨任務。”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說,近年來,敦煌研究院更是緊緊圍繞建設敦煌學研究高地這一目標,進一步拓展人文社科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逐步加強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石窟考古 有序推進
在石窟考古研究方面,敦煌研究院對十六國、北朝、隋代、唐代前期、唐代中期和西夏時期石窟進行了考古分期研究,對莫高窟窟前遺址和莫高窟北區洞窟實施全面清理發掘,發現了一批殿堂遺址和一些新的窟龕,出土了大量珍貴遺物,基本弄清了北區洞窟的數量、功能、性質。
2011年,經過數十年努力,由樊錦詩先生主持編寫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出版。
2017年,《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榮獲全國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較高規格的獎勵——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
2020年,主持編寫《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的樊錦詩先生,榮獲法蘭西學院“第二屆汪德邁中國學獎”。該獎項以汪德邁的名字命名,在世界范圍頒發,系終身成就獎。
近年來,敦煌研究院積極構建多學科交叉的石窟寺考古工作研究體系,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建立石窟寺考古報告編撰模式和規范并向行業推廣。
——繼續推進莫高窟考古報告和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寺考古報告編寫。
——加快石窟內容整理與研究,完成六處石窟內容總錄修訂與編纂。
——加強田野考古研究,開展了河西中小石窟及周邊遺址的考古、調查工作。
鎖陽城—塔爾寺遺址是河西地區佛教傳播和發展的重要遺存。2019年,在國家文物局、甘肅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敦煌研究院開始了對這一遺址的發掘。
三年里,考古工作組對鎖陽城—塔爾寺遺址進行了科學全面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基本厘清了塔爾寺遺址山門與大殿的結構,山門和大殿上出土了大量板瓦、筒瓦等建筑構建。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小剛介紹道:“這些成果不僅對于準確認知古代敦煌地區城市基本面貌、格局、規模、構成、變遷、歷史沿革等方面有著重要價值,而且對于與絲綢之路相關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問題的深入探討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學術研究 碩果累累
有了方向和目標,再遠的路也能到達。
近年來,敦煌研究院緊緊圍繞建設敦煌學研究的高地這一目標,全方位、多維度挖掘和闡釋敦煌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進一步拓展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取得累累碩果:
——相繼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敦煌石窟圖像專題研究”“敦煌遺書數據庫建設”等國家和省部級課題13項。
——成功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敦煌文獻釋錄與圖文互證研究”“敦煌中外關系史料的整理與研究”,合作成功申報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團隊項目“敦煌壁畫外來圖像文明屬性研究”等國家和省部級及以上課題70余項。
——敦煌莫高窟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敦煌研究院獲批國家考古發掘資質證書,鎖陽城—塔爾寺遺址等田野考古發掘項目順利推進……
在深厚的學術積淀基礎上,敦煌研究院五年來共出版《敦煌藝術大辭典》等學術專著8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600余篇。
在編輯出版工作上,近五年共計編輯出版《敦煌研究》30期,出版《敦煌畫研究》等學術著作19部。特別是《敦煌研究》,目前已出版191期,發表論文3800余篇,內容涉及敦煌學的所有專業,現已發展成為國際敦煌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專業期刊和學術載體,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敦煌學的主陣地,引領、推動著國際敦煌學不斷發展。
2021年,學術期刊《石窟與土遺址保護研究》獲批創刊。該期刊旨在推進石窟與土遺址等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刊載科技考古文物數字化等領域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推動敦煌學乃至絲綢之路研究高質量發展。
數字技術 助力保護
海外游子,最令人牽掛。
盡管敦煌學研究碩果累累,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遺書,讓敦煌研究院專家們無時不在牽掛著。
面對數量品種繁多、文化內涵豐富、形態復雜多樣的海外敦煌遺書,敦煌研究院最先提出了“數字化復原”構想。
2012年,由敦煌研究院主導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敦煌遺書數據庫建設》立項——
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對敦煌遺書進行數字化處理,盡可能將各地所藏敦煌遺書資源信息匯集在一起,建立完整的敦煌遺書信息資源總庫,以期進一步實現全球各地所藏敦煌文物的數字化復原。
目前,敦煌研究院對全球各地所藏敦煌漢、藏文遺書的基本信息和研究文獻信息等數據的搜集整理工作已接近完備。這些信息已經部分導入數據庫平臺。
在此基礎上,敦煌研究院于2021年組織成立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工程”專門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組織編制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工程——法藏敦煌文物(一期)2022年度工作方案》,于2022年完成法藏敦煌文物敘錄、錄文,初步構建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建設數字資源管理與共享平臺,推進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工作。
廣闊平臺 展示精彩
敦煌之美,風華絕代。其中,敦煌美術,是敦煌文化百花園中一朵耀眼的玫瑰,芬芳馥郁,令人魂牽夢縈。
在敦煌美術研究方面,敦煌研究院精心“灌溉”、悉心“養護”,使敦煌美術這朵“玫瑰”綻放迷人芬芳——
多年來,先后對敦煌石窟各時期、各類型的美術作品風格、技法與美學特征作了總結性研究,并開展了敦煌石窟美術史研究,《敦煌石窟美術史:十六國北朝卷》已于2014年出版,在建筑、圖案、飛天、山水畫等方面的專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近年來,持續開展莫高窟第172窟整窟復原臨摹和東千佛洞壁畫臨摹等項目,臨摹創作巖彩畫160余幅、彩塑20余身,《錦繡絲路》《敦煌映象·絲路虹霓》等6幅作品入選全國美展,10幅作品參加“百年歷程輝煌成就——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甘肅省美術作品展”。
在文化和學術交流方面,敦煌研究院同樣用心用力,走出了一條條獨具特色的“敦煌道路”——
依托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甘肅省絲綢之路與敦煌研究中心以及敦煌研究院佛學研究中心等平臺,成功舉辦“敦煌論壇”“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絕色敦煌之夜”等學術論壇、藝術展演,讓敦煌之風勁吹華夏大地。
舉辦“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修班、“絲綢之路與敦煌學”“敦煌讀書班”“莫高講堂”“敦煌藝術沙龍”等系列學術講座,讓敦煌之花四季盛開。
先后選派專家學者赴美國、英國、日本、印度、阿富汗、伊朗等十余個國家開展學術交流,讓敦煌之種播撒世界,讓敦煌之果世界分享。
……
多見者博,多聞者智。敦煌研究院正在不斷擴展研究視野和研究方法,持續推進敦煌石窟考古、敦煌藝術、敦煌歷史、民族、宗教、文學、敦煌與中外關系、敦煌藏文文獻研究,全方位、多維度挖掘和闡釋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
“新時代的敦煌學研究,必將更上層樓。”展望未來,趙聲良信心滿滿。今后,敦煌研究院將再接再厲,進一步加強敦煌學研究,努力掌握敦煌學研究的話語權,拓展研究領域,尋找突破口,在更大范圍內采取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對比的研究方法,推動敦煌學研究向縱深發展,為建成敦煌學研究高地,為增強中華文化自信,服務共建“一帶一路”而奮發努力。
敦煌研究院 組稿 統籌: 杜鵑
- 2022-05-12讓敦煌文化明珠更加璀璨絢麗——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弘揚事業發展綜述
- 2022-05-12“簡”述中國故事 “牘”懂中華文明——甘肅簡牘博物館全力開創文博事業新局面
- 2022-05-06綠水青山展新顏 科技進步促發展——省政府文史館藝術家走進臨夏采風活動側記
- 2022-04-28受《讀者》雜志邀請 著名插畫家李晨“云端”交流插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