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莫高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通訊員 王慧慧
堅守大漠,就是艱苦奮斗、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執著品質。
甘于奉獻,就是潛心治學、淡泊名利、克己奉公的無私精神。
勇于擔當,就是不忘初心、為國盡責、勇挑重擔的使命意識。
開拓進取,就是解放思想、敢為人先、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這是莫高精神“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16字的基本內涵,也是對敦煌事業發展心路歷程的高度概括。
從艱難起步,到曲折探索,再到蓬勃發展,78年來,以常書鴻、段文杰和樊錦詩為代表的幾代莫高窟人,深居大漠,譜寫了令世人矚目的敦煌傳奇,開辟出一條獨具特色、與時俱進的石窟發展之路,讓沉積千年的莫高窟盛世重光。
他們如荊棘、似胡楊。78年來,代代莫高窟人扎根于敦煌鳴沙山與三危山間的山谷中,用青春和汗水、堅守和奉獻,深耕大漠,孕育凝結成一種熠熠生輝的可貴精神品質。這就是莫高精神。
“莫高精神,難在凝結,貴在薪火相傳。”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頗有感觸地說,莫高精神是敦煌研究院七十八載團結奮進、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和澎湃動力,也是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提升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強國建設,促進世界文明共融的強大力量。
憶往昔,薪火相傳凝結莫高精神
1944年1月1日,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正式成立,常書鴻被任命為所長。至此,敦煌石窟結束了荒蕪凋敝、無人管理、任人劫掠、任憑破壞的歷史。
常書鴻、段文杰、霍熙亮、歐陽琳、孫儒僩、史葦湘等一批前輩專家,滿懷對敦煌藝術的熱愛,伴著大漠戈壁、土屋油燈,克服交通不便、吃水困難、經費不足、物資匱乏的艱難處境,篤定堅守,擔負起保護敦煌石窟的神圣使命,開啟了敦煌石窟保護、臨摹和研究的征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對敦煌石窟文物保護工作高度重視,1950年敦煌藝術研究所重組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多次視察莫高窟,并對各項工作作了具體的指導。
這期間,李其瓊、關友惠、劉玉權、李貞伯、萬庚育、李云鶴、賀世哲、施萍婷、李永寧、孫修身、樊錦詩、李最雄等一批專家學者響應祖國號召,從四面八方來到莫高窟。
而這時期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并未有大的改觀:與家人分居幾處、子女無法接受正常教育等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但與常書鴻、段文杰等幾位先生一樣,他們克服種種困難,懷著對敦煌石窟保護研究的熱情和決心,白天窟前清沙、植樹放羊,晚上挑燈夜讀,勤勉鉆研,一待就是一輩子,成為名副其實“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老一輩莫高窟人卻書寫了一份份精彩的“敦煌答卷”,開創了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弘揚各項事業發展的基業,為敦煌文物保護事業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完成了石窟崖體的搶救性保護、壁畫現狀的調查、病害修復技術的探索、保護規劃的編制、開啟了從搶救性保護邁向科學性保護的新階段。
——開創了石窟壁畫臨摹方法,開展原大整窟臨摹,使敦煌石窟藝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創辦了《敦煌研究》期刊,舉辦敦煌學學術研討會,出版《敦煌研究文集》《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等一批敦煌學研究必備的重要參考資料,在敦煌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
進入21世紀以后,在眾多大學畢業生偏向選擇在大城市繪就錦繡人生的大背景下,仍有不少青年學子,受敦煌事業的吸引和莫高精神的感召,舍棄繁華都市,甘心情愿來到莫高窟,繼承發揚莫高精神,運用數字科技,開拓創新,做新時代的“守窟人”——
他們,與時俱進,創新旅游開放模式,提升游客體驗滿意度,提升文化弘揚質量,擴大敦煌文化輻射范圍和傳播受眾,打造精品文化研學品牌,開展敦煌文化的全媒體傳播,構建院屬石窟“云展覽”模式。
他們,將科技創新與石窟考古相結合,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撰寫石窟寺考古報告的科學方法,加強國內外特別是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學術交流,開展多民族歷史文化研究,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他們,引領文博行業的數字化發展,建立石窟文物預防性科學保護體系,領跑石窟文物保護技術和水平,加強石窟寺文物保護利用……
78年,只是時間長河中的一瞬。而莫高窟正當年華,欣欣向榮。正是一代代莫高窟人以滿腔赤誠、實干篤行寫就了莫高精神。繼而,這種精神升華為一種力量,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在戈壁荒漠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看今朝,代代傳承踐行莫高精神
擇一事,終一生。多年來,幾代莫高窟人勇擔時代使命,躬身踐行莫高精神,以執著的信念和滿腔的熱誠,篳路藍縷,銳意進取,精心保護、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遺產,使敦煌研究院發展成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排頭兵,被國際上譽為世界文化遺產科學保護、精心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典范。
沉甸甸的獎牌,是最好的注腳。
敦煌研究院先后榮獲甘肅省人民政府質量獎、中國質量獎、亞洲質量創新獎;被國家相關部委批準認定為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國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和國家一級博物館。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被甘肅省委宣傳部授予“感動甘肅·隴人驕子”稱號。
名譽院長樊錦詩被授予“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和“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全國道德模范”“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等榮譽,李云鶴獲得“大國工匠”榮譽稱號……
奮進發展的敦煌研究院,肩負起更多重任;奮力前行的莫高窟人,也賦予莫高精神新的使命擔當。
2017年,甘肅省政府將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慶陽北石窟寺整建制劃歸敦煌研究院管理,希望敦煌研究院發揮龍頭作用,讓“石窟航母”揚帆遠航。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首站就選在敦煌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召開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敦煌研究院幾代人秉持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在敦煌文物保護、研究和弘揚中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
這一系列的榮譽是黨和國家對敦煌研究院幾代莫高窟人奮斗業績的高度評價,是黨和國家對莫高精神的充分肯定,也是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站在“十四五”時期文化發展和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任務研究部署的高度上對敦煌研究院、對莫高精神的新要求和新期許。
展未來,生生不息光大莫高精神
今天,莫高精神作為莫高窟人奮斗歷程的精神結晶,已經成為全國文博行業所共有的一種精神,是甘肅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新時期“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一脈相承、相得益彰,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與發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展示。
發揚莫高精神,對于服務“一帶一路”,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民心相通,促進中外文化交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強國建設,促進世界文明共融等具有重要意義。
知重負重見本色,鳴沙腳下繪新圖。
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進一步傳承弘揚莫高精神,擴大莫高精神的影響力,并不斷挖掘、賦予莫高精神新的時代內涵,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奮力開創新時代文物事業改革發展新局面,講好敦煌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弘揚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是敦煌研究院新的時代使命和時代任務。
身邊的榜樣最有力量。
近年來,敦煌研究院不斷組織干部職工開展形式多樣的莫高精神學習活動,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大力挖掘、培育和宣傳先進典型,學習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為代表的老一輩莫高窟人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格,以典型引路,向榜樣看齊。通過先進典型弘揚正氣、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以身邊典型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格鼓舞人、激勵人、感召人,凝聚干事創業的“精氣神”,朝著“努力把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目標要求奮進。
同時,鼓勵更多人爭做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踐者、貢獻者、引領者,爭做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創新者、傳播者,運用各類媒體、平臺、展覽等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2021年以來,敦煌研究院開始在全省范圍內舉辦以莫高精神為主題的展覽和專題講座,在全省掀起了學習踐行莫高精神的熱潮。目前,“莫高精神主題展”不僅在天水、武威、慶陽等我省20余個市縣舉辦,而且在上海、北京、深圳等5省市成功舉辦,莫高精神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到省外,獲得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此外,敦煌研究院還創作發布了以莫高精神為主題的新聞報道、網絡推文、短視頻等作品,并結合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以莫高精神為主題的進校園、黨課講座、讀書分享會等宣傳教育活動,推動莫高精神傳播開、走出去,以多樣化的活動載體更好地凝聚社會共識,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托舉偉大的夢想。78年來,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秉持莫高精神,懷著對敦煌文物事業百折不撓的執著和為國家、為民族的使命擔當,不斷把事業往前推進。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莫高窟人將進一步繼承發揚莫高精神,在新的歷史征程中譜寫出屬于新一代莫高窟人的嶄新篇章,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
敦煌研究院 組稿 統籌: 杜鵑
- 2022-05-12【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喜迎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建設敦煌學研究的高地
- 2022-05-12讓敦煌文化明珠更加璀璨絢麗——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弘揚事業發展綜述
- 2022-05-12“簡”述中國故事 “牘”懂中華文明——甘肅簡牘博物館全力開創文博事業新局面
- 2022-05-06綠水青山展新顏 科技進步促發展——省政府文史館藝術家走進臨夏采風活動側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