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隴溪春色
■ 《隴溪九逸圖》
■ 今之“隴溪春色”
□ 王廣林 明代學者胡纘宗撰《秦安志》,情注故里,熱情謳歌秦安自然、人文風景,其“八觀、十二詠”,對明代秦安名勝古跡作了高度概括。清乾隆《直隸秦州新志》根據《秦安志》中的名勝內容,重新審定選擇,將秦安名勝列為“八景”。民國時秦安亦有“八景”,但內容與舊有異。胡纘宗筆下的“八觀”是:隴溪春色、鎖峽秋光、興國梵宮、九龍湫窟、隴首曉耕、高峰晚眺、墨土嘉禾、古廟奇槐。
明《秦安志·地理志》如是描繪“隴溪春色”:綠溪多圃,圃多花果,而三春爭妍,有異于他溪者。
隴溪,即隴水,葫蘆河古名。明代,隴水兩岸“綠溪多圃,圃多花果,而三春爭妍,有異于他溪者。”清代,“隴溪春色”被列為秦安八景之一。民國時期,羅家倫(首任清華大學校長,時任西北考察團團長)赴西北,途經秦安,作詩描繪秦安桃園美景:一川斜處樹交柯,廿里桃林掠眼過。我想重來三月暮,秦安城外佔春多。
隴溪春色,呈現出的是一派優美的田園風光,卻根植著一段500年前秦安文人的因緣際會。置身于隴溪春色中,仿佛仍能感觸到歷史的溫熱。
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春,61歲的胡纘宗結束了仕宦生涯,回到秦安。當年中秋節,他與其他先后致仕歸里的八位朋友聚集于邢家村(今興國鎮邢泉村),飲酒賦詩,揮毫潑墨,陶醉于山水之間,號稱“隴溪九逸”。
邢家村位于秦安縣城南三里處,后靠長山,前臨隴水(葫蘆河),溪流淙淙,鳥語花香,環境幽雅,風景宜人。隴溪潺潺,三春爭妍。九位名士齊聚隴溪,超凡脫俗,卓爾不群。這就是胡纘宗等九人號稱“隴溪九逸”的來由。
“隴溪九逸”除胡纘宗之外的八人是:楊進,河南臨潁主簿;陳善,河南許州同知;蔡贇,山東費縣主簿;孫述先,山東登州通判;張惠,四川保寧府推官;李麟,四川順慶府知事;王朝元,四川劍州知州;王正人,山西屯留知縣。九人中,進士一名,舉人、貢生各四名,年紀最長的77歲,最輕的56歲,任職期間,均政績突出。
九人約定每年元夕(元宵節)、上巳(農歷三月初三日)、端午、中元(農歷七月十五日)、重九(重陽節)、南至(冬至)集會一次,“皤首皓皓,野服翩翩,登皋呼鹿,策石探泉”,“或壽以詩,或借以歌”,“抱膝長吟,擊瑯浩歌”(胡纘宗《隴溪九逸圖序》),過著閑云野鶴般的自在生活。后來,又有關治教(山西臨晉知縣)、李元芳(順天府宛平知縣)、姚通(山西榆社主簿)、李岱(河南考城知縣)、成文林(未仕)、侯一元(吏部驗封郎中)、丁繼文(山西潞州學訓導)等七人入會,名流薈萃,盛況空前。
現存《隴溪九逸圖》長39厘米,寬77厘米,為明代繪制,上方書寫胡纘宗的序文,下方書寫其余八人的五言絕句八首,中間為圖。序文通過與父老鄉親的對答,充分表達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感情。八首詩對仗工整,均含作者的字號。圖的背景為連綿起伏的群山,巖水四注;左有蒼松,四老坐飲,三侍者持壺側立;中間二老,一寫字,一坐觀,旁立書童三人,另有二侍者展字幅于旁;中前二老對弈,三侍者炙酒煎茶,又有一老佇立橋頭欣賞美景,二書童相隨。
“隴溪九逸”每逢集會,必懸此圖。他們繼承中國文人優良的傳統美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看似醉情山水,實則壯心不已,制訂鄉約,設館授徒,為家鄉的文化教育事業發揮著余熱。從這個意義上說,明代秦安“隴溪九逸”正是古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一個縮影,亦是那個時代的一抹春色。
- 2022-05-20武山地區石嶺下彩陶藝術的伏羲印象
- 2022-05-20傾聽文物訴說歲月山河 甘肅省市各博物館多項精彩活動讓市民感受博物館的力量
- 2022-05-19蘭州“黃猴洞”石刻
- 2022-05-16王仁湘:黃河流域史前彩陶之路系由隴原東傳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