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前不久,“守護敦煌壁畫有多難”這一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表示,“敦煌壁畫‘年老多病’,顏料層可能會一片片翹起、逐漸變得酥軟,‘像酥團一樣’,甚至開門聲大一點都會掉落。”可見,當前壁畫修復工作的難度之大。壁畫是歷史文化遺存中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對其進行修復和保護刻不容緩。
【點評】
作為一類特殊的文物資源,壁畫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價值,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目前石窟壁畫保護面臨一些問題,比如游客在洞窟內呼出的二氧化碳會迅速潮解壁畫中的鹽堿,加速壁面的酥堿、起甲及顏料粉化剝落。又如,不少石窟壁畫位于干旱的沙漠中,風蝕和沙塵危害嚴重。因此,及時保護至關重要。
石窟壁畫修復是一件與時間賽跑的工作,而且難度巨大。各地石窟結構都有不同,石質差異較大,造像和繪畫的手法以及材料的使用也各有差異。我國石窟壁畫真正的附著層極其有限,僅如蛋殼一樣薄,這為石窟壁畫修復與保護工作增加了難度。修復壁畫,要遵循科學、爭分奪秒,還需要修復者擁有深厚的藝術造詣、文化修養以及化學知識等。
以敦煌石窟為例,在我國幾代修復者的努力下,敦煌石窟壁畫取得了比較好的保護效果,一大批瀕危壁畫得以搶救。修復過程秉承“最小干預”的理念。最小程度干預壁畫本體,才能保留其最原始的信息;同時,也給后人留下充分的再處理空間。當前,壁畫修復越來越強調預防性保護,重視營造適合壁畫存放的環境來提供保護。
隨著科技的發展,文物保護工作邁上了新臺階,特別是一些前沿科技的運用,讓壁畫修復更加精準科學。比如,利用顯微手段可以獲得壁畫表面肉眼無法觀察到的信息,包括起稿線、修改痕跡;利用光譜類儀器可以看到紫外紅外波段內的壁畫表面信息,如表面殘留的膠液、前人的修復痕跡等;利用紅外光譜儀、離子色譜儀等設備可以分析出壁畫顏料中的膠結物和可溶鹽成分,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壁畫制作工藝技術。這些科學儀器的分析結果,為后續的修復提供了有力支持。
幾千年斗轉星移,墻壁上的藝術仍然熠熠生輝。當前,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新的可能,借助數字攝影、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可以讓文物以另一種形式長期留存。全社會都要共同保護、用心保護這些藝術瑰寶,使之更好地流傳后世。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北京科技報社”,原題為《敦煌壁畫變得“像酥團一樣”,修復者們如何搶救世界瑰寶?》)
- 2022-05-23敦煌石窟考古特展武漢揭幕
- 2022-05-23千年北石窟寺建“雨傘”:探索裸露洞窟防水之法
- 2022-04-11敦煌研究院獲批創辦期刊《石窟與土遺址保護研究》
- 2022-03-10武威市天梯山石窟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