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了祁連山下那幾千年的文脈
甘肅天水麥積山全景 孫苑攝/光明圖片
莫高窟第112窟中唐壁畫“伎樂天反彈琵琶” 李韻攝
玉門關遺址(小方盤城) 李韻攝
莫高窟的九層樓 李韻攝
在這里,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在這里,“人文始祖”伏羲“一畫開天”創立了古老的華夏文明。
在這里,秦王朝先祖奮發崛起、稱霸西戎。
這里是中國北方農業文明的源頭之一,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是石窟藝術之鄉,也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這里,是甘肅。
在中國歷史文化寶庫中,甘肅是一塊瑰麗璀璨的美玉。從敦煌的莫高窟到武威的文廟、白塔寺遺址,從嘉峪關的長城到張掖的大佛寺、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這里有不可移動文物16895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地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32處;國有館藏可移動文物43萬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1.83萬件(套);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4座、名鎮8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8座、名鎮7座……
近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指示要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文物保護利用各項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歷史性突破。
1、強化保護機制 筑牢安全底線
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底線、生命線,必須確保萬無一失,否則一失萬無。甘肅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程亮說:“近10年,我們累計爭取國家資金49.2億元,實施各類文物保護維修、展示利用等項目1000余項,建設陜甘及陜甘寧片區等革命文物綜合保護利用項目52個,修復各類館藏文物11000余件(套)。”如今,莫高窟保護利用、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拉卜楞寺文物保護等重大項目的良好效益,已經開始顯露出來。
為了確保安全這個“底線”和“生命線”,除了資金投入,甘肅還陸續出臺了《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的實施意見》,并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地方黨委政府的年度考核指標。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甘肅在全國率先推出《甘肅省涉案文物管理移交暫行辦法》,開啟國有文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
敦煌市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張春生對此頗有感觸。莫高窟周邊有些長期影響文物安全的問題,“正是由于檢察機關發出檢察建議,更易引起地方黨委政府重視,這些長期解決不了的問題由此出現轉機,有力推動了文保問題的解決。”他說。
張春生的感受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以長城保護為例,甘肅境內現存長城總長度超過3600公里,分布在11個市(州)、38個縣(市、區)。近年來,雖然各級黨委政府、文物主管部門開展了大量保護工作,但由于時間跨度大、空間分布廣、保存狀況復雜、保護經費有限等多方面原因,仍有部分長城段落坍塌、破碎,其中,既有遭遇風蝕、雨蝕等自然破壞,也有一些是人為破壞。2020年6月下旬,甘肅省檢察院正式立案,辦理長城保護行政公益訴訟監督案,檢察長朱玉擔任主任檢察官,成立專案組對省內14地28處長城遺存進行現場調查。程亮表示:“正是有了司法機關‘加持’,一些長期影響長城保護的問題,已經或正在得到徹底解決。”
與此同時,甘肅還加大了對重點文物的立法工作。近年來,甘肅省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了《甘肅炳靈寺石窟保護條例》和《甘肅省長城保護條例》,啟動《甘肅麥積山石窟保護條例》立法工作。文物系統也在健全行業管理機制,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甘肅省文物安全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
2、創新傳播方式 綻放遺產魅力
到甘肅,不可不去敦煌;到敦煌,不可不看莫高窟。
今年暑假剛至,就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不遠千里來到這里,領略敦煌絢爛的文化,感受中華燦爛的文明。
“這里遠比我想象中要美,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和我一樣,感受敦煌、愛上敦煌。”一位初次到訪敦煌的游客對記者說。
這樣的心愿正在逐步化作現實。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告訴記者,研究院正在與騰訊聯合成立“文化遺產數字創意技術聯合實驗室”,準備在線上構建一個全真的數字藏經洞,生動展現中國乃至世界的中古史。
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積極推進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數字化復原。“現在,我們已經初步建成了敦煌遺書數據庫平臺,并已全彩印出版總計30冊的大型圖錄《甘肅藏敦煌藏文文獻》。越來越多的受眾,可以一睹敦煌遺書的魅力!”蘇伯民說。
除了敦煌,甘肅省博物館也無論如何不能錯過。徜徉其間,如同穿行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剛被大地灣遺址出土的人頭形彩陶瓶深情凝望的神情迷醉,又被彩陶藝術的巔峰馬家窯彩陶奔放恣肆的絢爛震撼;剛離開大漠烽煙、金鼓連天的大秦戰場,又走進沙丘起伏、駝鈴叮當的絲綢之路;剛與明星文物漢代銅奔馬對過眼神,又在莊嚴妙相的佛像前屏住呼吸……
最近,該館以鎮館之寶銅奔馬為原型,設計的文創玩偶“馬踏飛燕”,因其萌萌的造型,及“綠碼踏肺炎”的諧音,火爆出圈,甫一推出,即被搶購一空,以致出現“一馬難求”的盛況。
“通過這樣的文創產品,我們讓甘肅的歷史文化走進了更多大朋友、小朋友的生活中。”甘肅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崔又心說。
3、溯源文明來路 完善民族記憶
今年年初,張家川圪垯川遺址的發掘成果引起業內極大關注。
該遺址是黃河流域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較完整、內涵最豐富的仰韶文化早期環壕聚落之一,代表了仰韶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表明隴西黃土高原是仰韶文化發展的又一中心,證實該區域在中華文明起源進程和社會復雜化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甘肅一直是考古重鎮,成績斐然。”程亮掰著手指頭,跟記者盤點起近幾年甘肅的重大考古成果: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入選2019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敦煌莫高窟、大地灣遺址、馬家窯遺址、馬家塬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慶陽南佐遺址、張家川圪垯川遺址等考古發掘項目被列入“考古中國”項目……
近10年來,圍繞中華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甘肅以周秦文化、史前文化、絲綢之路等重大考古研究為特色,實施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60余項,取得重要成果。
比如,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武威唐代吐谷渾王族墓群,是目前發現唯一保存完整的吐谷渾王族墓葬,擁有多項“首次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這個地區處于唐王朝管轄西域的交通要道上,對于研究唐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個部族、民族的關系,在交通史、工藝美術史等方面提供了非常珍貴的一手資料,也從另一個側面揭示了唐王朝時期統一多民族關系的形成。”
面對如此眾多的文化寶藏,程亮表示,下一步,甘肅將重點在舊石器領域古人類史、新石器領域中華文明起源、周秦文化與中華文明發展、絲綢之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和中華民族精神研究等六大考古領域持續發力,“用豐碩的考古成果實證甘肅歷史文化脈絡,完善民族記憶”。
4、講好中國故事 賡續紅色基因
“人在高臺在,誓與高臺共存亡!”1937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紅五軍將士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在張掖市高臺縣立下錚錚誓言。
張掖是紅西路軍征戰河西的主戰場,先后經歷了70余次戰斗,7000余名指戰員先后犧牲,寫下了中國革命史上悲壯的一頁。
走進位于高臺縣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蒼松翠柏掩映下,烈士紀念碑無言地講述著那“理想高于天,熱血鑄祁連”的戰斗歲月。這里掩埋著紅西路軍轉戰河西、血戰高臺壯烈犧牲的紅五軍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等近3000名革命先烈的忠骨。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后,曾深情囑托:“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講好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在甘肅悠久的歷史文化長廊中,紅色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傳播好紅色文化,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近期,甘肅在全省大中小學開展了內容豐富、主題多元的紅色講解員進校園活動,用實際行動賡續紅色血脈,讓革命薪火代代相傳。在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開展講解、講座等形式的紅色主題宣講,已經成為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的常態化工作。目前,館內的紅色主題講解已相對成熟,每次備講前會成立負責小組,分批次研究課題、進行討論。后續將以講座、情景劇等形式,分層次到大中小學開展相關活動。”
“目前,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建設正在穩步推進。”程亮說,“下一步,我們將推進哈達鋪舊址保護、會寧紅色小鎮等重大項目,建設一條長征文化主題線和以北上勝利會師、奔赴陜北革命根據地為主題的兩大長征文化片區,進一步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 2022-06-23甘肅省博文創產品再“出圈” 國寶銅奔馬“盤”出新高度
- 2022-06-17國寶銅奔馬,越來越潮了!
- 2022-06-13甘肅省博“博物館之夜”受熱捧 又“潮”又有趣 晝夜都精彩
- 2022-06-13“覺色敦煌”閃耀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有聲有色感知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