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8月17日電(記者張文靜)經過多年努力,蘭州大學地貌演化與新生代環境研究團隊基本摸清了現代黃河水系的形成時代,即現代黃河水系于125萬年前開始形成。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地貌演化與新生代環境研究團隊骨干成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王鑫介紹,現代黃河水系的形成演化歷史及其驅動機制研究,能為理解構造—氣候相互作用如何塑造我國地理環境格局提供重要證據。“幾”字灣的形成和黃河貫通三門峽東流入海是現代黃河水系形成的重要標志,但由于黃河中游地區缺少河流演化完整的沉積記錄、下游地區河流頻繁改道不易獲得第一手資料,此前學術界對現代黃河水系的形成時代還存在15萬年前、不晚于120萬年、約500萬年前等不同觀點,對其形成原因的認識也不同。
據介紹,三門峽是黃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峽谷,是連接黃河中游和下游的咽喉地帶,在黃河水系形成演化研究中占據關鍵地位。過去,中外科學家主要圍繞三門峽盆地及周邊地區的露頭剖面開展研究。但由于晚新生界地層出露不連續,研究剖面往往由多個相距數公里的短剖面拼接而成,加之構造復雜、植被覆蓋度高、地層風化嚴重,相關研究在剖面對接、沉積相劃分、年代測定等方面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研究團隊前往三門峽盆地考察。 受訪者供圖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的協調和指導下,該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日本島根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聯合,在三門峽盆地中心實施了環境鉆探并開展合作研究。團隊獲取了黃河貫通三門峽歷史的完整巖芯記錄,通過與盆地邊緣露頭剖面的對比,明確了巖芯108米處河道沉積物的首次出現是黃河在三門峽地區留下的最老印跡。“黃河的歷史寫在巖芯里面,鉆取巖芯正是用于研究黃河的歷史。”王鑫說。
研究團隊在三門峽盆地打鉆獲取巖芯檔案。 受訪者供圖
該團隊利用系統的沉積學、古地磁定年、物源分析等多種技術方法,得出研究結果:自125萬年前開始,三門峽盆地河流沉積物開始大規模發育,上游鄂爾多斯地體的碎屑物質開始大量涌入,沉積環境經歷了從封閉型咸水—微咸水湖環境到開放型河流環境的顯著轉變。這一研究結果明確了現代黃河水系的形成時代,為研究世界大江大河的形成演化歷史和水系發育模式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權威期刊《科學通報》(英文版)。
- 2022-08-17【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我們這十年】傳承紅色基因 繼承優良傳統
- 2022-08-17【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我們這十年】擔好“上游責任” 做好“黃河文章”
- 2022-08-17【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我們這十年】文物煥發光彩 文化潤澤隴原
- 2022-08-15【中央媒體看甘肅】馬踏飛燕走紅后 下個爆款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