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資治通鑒》里的“玉門關年”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孫宏
玉門關遺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北,距市區直線距離70公里,即今小方盤城遺址,是漢長城西端起點,絲綢之路東段的終點、中段的起點。因古代西域玉石經此輸入,故名。玉門關是漢代絲綢之路通往西域的重要關隘。從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開玉門,通西域”至今已經有2100多年歷史,無論是政治、軍事、外交,還是文學,都有玉門關濃墨重彩的印記。在典籍《資治通鑒》中,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是西漢歷史上的“玉門關年”。司馬光在編纂《資治通鑒》時,記載了這一年西域發生的四件大事,每一件都與玉門關緊密相關。
原文:春,貳師將軍來至京師。貳師所過小國聞宛破,皆使其子弟從入貢獻,見天子,因為質焉。軍還,入馬千余匹。
匈奴聞貳師征大宛,欲遮之,貳師兵盛,不敢當,即遣騎因樓蘭候漢使后過者,欲絕勿通。時漢軍正任文將兵屯玉門關,捕得生口,知狀以聞。上詔文便道引兵捕樓蘭王,將詣闕薄責。王對曰:“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愿徙國入居漢地。”上直其言,遣歸國,亦因候司匈奴,匈奴自是不甚親樓蘭。
自大宛破后,西域震懼,漢使入西域者益得職。于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
后歲余,宛貴人以為昧蔡善諛,使我國遇屠,乃相與殺昧蔡,立毋寡昆弟嬋封為宛王,而遣其子入侍于漢。漢因使使賂賜,以鎮撫之。嬋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資治通鑒卷·漢記十三》
第一件大事:在春風吹度玉門關的時節,李廣利率領征討大宛大軍得勝入關。
《資治通鑒卷·漢記十三》記載了漢朝兩伐大宛的原因: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從西域歸來的漢使向漢武帝報告:“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與漢使”。漢武帝一生喜歡良馬,特別是大宛馬,即“汗血寶馬”,便派壯士車令一行“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萬萬沒想到的是,大宛貴人商議后,認為漢朝離大宛很遠,來大宛的路上,中間有難走的羅布泊,北面有匈奴,南面沒有水草,況且漢使來大宛的路上已經“死者過半”,大宛馬是寶馬,堅決不賣。之后,“漢使怒,妄言,椎金馬而去”。交易不成,爭執本來到此可以結束,但宛貴人認為:“漢使輕我!”“遣漢使去,令其東邊郁城遮攻殺漢使,取其財物。于是天子大怒。”這就是李廣利伐大宛的原因。
這個時期,漢武帝正寵幸李夫人,為給李家人封侯,拜李夫人哥哥李廣利為貳師將軍,西出玉門關伐大宛。“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以往,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故號貳師將軍”。可惜,李廣利不是當年的衛青、霍去病,討伐征戰很不順利,軍隊到郁城師時,“士才有數千,皆饑罷”,無法再戰,只能東還。“往來二歲,至敦煌,士不過什一二。”“天子聞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門,曰軍有敢入,斬之。貳師恐,因留敦煌。”
李廣利第一次伐大宛以失敗告終,但也在敦煌留下了許多故事,至今流傳。
漢武帝認為,一個小小的大宛國拿不下來,則大夏等西域大國會慢慢輕視漢朝。得不到大宛國的良馬,烏孫、輪臺等也會為難漢使,被外國人笑話!于是當庭處理了反對伐大宛的大臣鄧光等。之后,第二次伐大宛,“赦囚徒盜寇,發惡少及邊騎,歲余而出敦煌六萬人”“牛十萬,馬三萬匹,驢橐駝以萬赍糧,兵弩甚設,天下騷動”。
2000多年前,玉門關下,金戈鐵馬,車轔轔,馬嘯嘯,大軍出關征西,何等的威武雄壯。
據《漢書·李廣蘇建傳》記載:漢遣貳師將軍伐大宛,使陵將五校兵隨后。行至塞,會貳師還。上賜陵書,陵留吏士,與輕騎五百出敦煌,至鹽水,迎貳師還,復留屯張掖。
漢武帝派李陵率500人出玉門關在羅布泊迎接李廣利,第二次伐大宛,漢朝六萬軍隊損失也很大,據《漢書·張騫李廣利傳》:“入玉門者萬余人,馬千余匹。”得勝凱旋的同時,還帶著西域各國來長安為質的王子及隨從僮仆,還有大宛國奉送的汗血寶馬。可以想象:絲路古道,碧天黃沙,戰旗獵獵,人聲鼎沸,蔚為壯觀。李廣利、李陵率大軍入關,洋溢著勝利喜悅的大漢將士,兵戈在手,鎧甲閃亮。隨行的西域各國王子僮仆,夾雜在隊伍中間。匹汗血寶馬仰首闊步,隨著大漢軍隊,邁著矯健的步伐,迎著太陽,向東前行,勾畫出一幅得勝入關隊伍的壯美畫卷。
到長安后,將士都得到了漢武帝的封賞,帶回的大宛汗血寶馬漢武帝賜名“天馬”,烏孫馬賜名“極西馬”。
第二件大事:李廣利西征大宛時,西北方的匈奴和樓蘭國王一直暗中來往,眼見出關的漢朝軍隊陣容強大,不敢正面交鋒,但襲擾劫掠的小動作不斷。大軍回撤關內后,駐守玉門關的漢軍正任文在玉門關外帶兵沿疏勒河巡守偵瞭時,捕獲了樓蘭國探子。經審訊得知:
在漢朝軍隊撤回玉門關后,匈奴準備和樓蘭國聯手劫殺漢使,斷絕西域道路!
任文奏報朝廷后,漢武帝下令任文帶兵出關捉捕樓蘭國王,送長安對質責罰。任文是歷史典籍中駐守玉門關唯一留下姓名的漢朝軍官。就在前一年,任文曾率軍千里奔襲酒泉、張掖,救回被匈奴掠去的數千百姓。《漢書》中兩次提及,雖略略數筆,可知任文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將領。這次三百里之外捕捉樓蘭國王也是毫無懸念的。
樓蘭國王在長安受審時卻狡辯道:小國在大國之間,不兩立無以自安,我愿帶樓蘭全體臣民遷居大漢。
漢武帝只能認可樓蘭國王所言,禮送回國,不加責罰。同時,派特使駐樓蘭國,專門應對匈奴使者。
第三件大事:漢武帝下令,從玉門關以西到鹽澤(羅布泊)修建烽燧,保障西域道路暢通。沿著疏勒河,在茫茫絲路古道,第一次有漢朝戍卒施工建設烽燧亭障。同時,在輪臺、渠犁各置數百名士卒,屯田戍邊。設置任命使者、校尉統一指揮,長駐西域,保障和西域各國往來交流。從玉門關西出,開啟了西域屯田戍邊的歷史,為漢朝大規模開發經營西域,邁出了實質性的一大步。
第四件大事:李廣利從大宛國撤軍后,大宛國公卿貴族認為是李廣利信新立的昧蔡諂媚阿諛,才引發大宛國戰事。合謀發動政變,殺死昧蔡。立毋寡昆弟嬋封為宛王,并派使者送嬋封兒子入長安為質。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朝廷只能認可既成的事實。嬋封也與漢廷約定每年進貢兩匹汗血寶馬。從此,玉門關每年都要迎接從大宛送來的兩匹天馬。
汗血寶馬學名阿哈爾捷金馬,出產地在今天的土庫曼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史記》記載的大宛國位置略有出入。大宛國早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但汗血寶馬在土庫曼斯坦延續生存至今。汗血寶馬因四肢修長、皮薄毛細、線條流暢優美、步伐輕盈、速度快、力量大、耐力強而聞名于世,是土庫曼斯坦的國寶,該國國徽上就有它的身影。全世界目前共有3000余匹,而且不買賣,只贈送給最尊貴的朋友。
1990年,懸泉置遺址發掘出土的漢簡也記載了汗血寶馬的故事:元平元年十一月己酉,司使戶籍民迎天馬敦煌郡,為駕一乘傳,載奴一人。御史大夫廣明,下右扶鳳,以次為駕,當舍如舍,如律令。(摘自胡平生《敦煌懸泉置漢簡釋粹》)
這枚漢簡記載漢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敦煌民眾迎天馬的故事,說明漢朝與大宛國“歲獻天馬二匹”的約定,20多年后繼續在執行,而且朝廷相當重視,每次都要派官員到敦煌迎取。
另外,《資治通鑒卷·晉紀二十六》也記載了晉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前秦有關汗血寶馬的故事:冬,十月,大宛獻汗血寶馬。秦王堅曰:“吾嘗慕漢文帝之為人,用千里馬何為!”命群臣作止馬之詩而反之。
通過歷史典籍中的記述,我們深刻感受到“玉門關”這三個字背后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茫茫沙海,孤城聳立,玉門關始終氣魄非凡。
(作者單位:敦煌市政協文史委)
- 2022-08-18兩千多年前的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 2022-08-11天水:麥積山散花樓“花雨漫天”
- 2022-08-11【溯源甘肅】戰略要地 文化陣地——漢、魏晉、北朝時期的涼州
- 2022-08-091933年的蘭州什么樣?這段珍貴的黑白航拍視頻告訴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