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水非遺建設讓文化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武山旋鼓舞
中國甘肅網9月26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道(記者 哈麗娜 文/圖)近年來,天水市在創建文化大市,保護傳承、弘揚非遺的進程中,緊跟時代步伐,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之路、創新之路,提振了文化自信。
9月16日,由甘肅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組織開展的“地方人大工作創新與實踐”集中采訪活動走進了天水市張家川縣。在省級非遺傳承人馬也固“漫花兒”的歌聲里,詳細了解張家川縣人大常委會著眼“小切口”立法,突出民族地域特色,以單行條例形式,依法加強對“張家川花兒”保護和傳承,共同守護民族文化的故事。如今,“張家川花兒”走進了學校,在曲調不變的情況下,歌詞被改寫成適合學生傳唱的內容,孩子們非常喜歡。
據統計,截至目前,張家川花兒省級傳承人有2人,市級傳承人有9人,縣級傳承人有146人,在張家川這片土地上,“花兒”正生機盎然成為一縷留得住的“鄉愁”。
“我第一次唱秦安小曲是在1979年,當時17歲,是秦安縣秦劇團的演員。”說起和秦安小曲40多年的緣分,蔡愛琴滿臉自豪。自1991年調入秦安縣文化館后,她專心鉆研秦安小曲已經30余載。近年來,秦安小曲碩果滿園,推出了一批謳歌偉大時代、反映美好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在各級展演、比賽中屢獲殊榮。
今年66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山旋鼓舞傳承人代三海,是武山縣灘歌鎮代溝村村民,他自幼師從爺爺學習旋鼓舞,后來跟著父親勤學苦練。代三海告訴記者說:“全村人都喜歡跳旋鼓舞,目前全村常年跳旋鼓舞的就有200多人。”
近十年來,武山縣致力于讓非遺保護回歸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從政策資金上給予扶持,同時建立傳習所、建設數字化工程,幫助傳承人提高審美能力,讓非遺更好地融入時代、融入生活。從2014年12月起,武山縣連續三屆被文旅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旋鼓舞)之鄉”;2014年9月,武山旋鼓舞代表甘肅參加第二屆中國“司馬遷”杯鑼鼓大賽,榮獲優秀表演獎……一個個殊榮見證了武山旋鼓舞在保護和傳承中取得的累累碩果。
截至目前,天水市共有國家級代表性名錄項目8項,省級代表性名錄項目50項,全市有傳習所70個、傳承基地15個、非遺陳列館3個、鄉村記憶館20個、農耕記憶館2個,投資8000多萬元的秦安小曲文化交流中心已建成投用。此外,參加文旅部“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展播,設立非遺抖音,舉辦非遺新媒體宣傳培訓班,非遺文創產品與故宮合作開發初現成果,拍攝《龍城遺韻》《武山夜光杯》宣傳片等。同時,天水雕漆制作技藝、天水絲毯織造技藝、關峽竹編、武山夜光杯雕等進駐天水西關古城,均已初具規模。
- 2022-09-26第二屆甘肅省“隴上風味”餐飲行業創業創新大賽啟動
- 2022-09-26“紅色隴原行·甘肅人游甘肅”甘肅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 2022-09-23根植文化熱土 奏響時代強音——甘肅文化事業發展綜述
- 2022-09-23增強文化自信 促進文化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