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記者 任磊
近期,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清代文物《黃河蘭州浮橋圖》,曾遭人為裁切毀損,此事引發廣泛關注。《黃河蘭州浮橋圖》以黃河浮橋為中心,描繪了清代蘭州府城一帶黃河岸邊老百姓的生活景象。根據圖內建筑推測,其應繪于1867年之前,對于研究蘭州歷史有著重要意義。
時過境遷,這幅蘭州版“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景象早已滄海桑田。但在圖中描畫的10多輪水車,色彩醒目,細節真實,蘭州水車至今仍在黃河岸邊吱呀轉動,像一位老者,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
蘭州地勢狹長,黃河穿城而過,卻因水低岸高,汲水十分困難。在古代,人們住的離河較遠,用水只能靠肩挑驢馱,更無法用黃河水灌溉兩岸肥沃的灘地,人們守著黃河卻只能靠天吃飯。
直到明朝有了水車,蘭州才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大雁落腳的十八荒灘變成良田,岸上的旱地成為成片的果園,“一個蘭州城,半城果樹園”的功勞,離不開段續發明蘭州水車。
明嘉靖年間,段續在南方為官,對湖廣地區汲水的筒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意將其引入家鄉造福一方。晚年回故里后,段續潛心仿造,經過大量試驗,終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獲得成功,最早架設在現廣武門外的黃河北岸,灌溉附近菜畦果園,今天“水車園”這個地名即由此而來。
段續創制的大水車,直徑小則十七八米,大者二十余米。水車利用黃河水流的沖力,驅動木制巨輪徐徐轉動,帶動四周的水桶依次舀水上升。至上方時,桶口向下傾斜,將水倒入掌盤子“集水槽”,再流入木槽,引水入渠,灌溉農田。
黃河水車不耗能,不費力,堪稱古代蘭州的“自來水工程”,一輛18米水車一晝夜能灌溉約300畝土地。在相當長的歷史期內,水車成為蘭州黃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很受農民歡迎。
段續把水車引入蘭州后,黃河兩岸的農民紛紛仿制,蘭州逐漸成為世人眼中的“水車之都”。
據記載,蘭州周邊共有300多輛水車。至解放后五十年代,僅黃河蘭州段有水車252輛。這些水車沿黃河分布,串聯在一起,如同巨龍一般,灌溉著兩岸的土地。
上世紀50年代,電力灌溉技術普遍應用,蘭州水車退出歷史的舞臺,數量逐年減少。
作為一種提灌工具,蘭州水車經過數百年的制作和實踐,制作技藝不斷改進,具有結構學的勻稱美,力學的平衡美,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其實用價值隨著生產力的進步雖已消失,但作為古代蘭州人生產智慧的結晶,水車是蘭州農業發展的見證者,蘭州黃河大水車制作技藝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5年,蘭州在南濱河路建立水車博覽園,再現了50多年前黃河兩岸水車林立的壯觀景象,再次續寫蘭州水車文化,讓五湖四海的朋友了解“水車之都”的故事。
近500年過去了,今天段續發明的水車依舊在母親河畔吱呀轉動,晝夜不息。
- 2022-11-04古道之上,一架山嶺的傳奇(報告文學)
- 2022-10-25【溯源甘肅】千年古郡 風起“隴西”
- 2022-11-09八九十年前 “空中看甘肅”是啥樣?
- 2022-09-14敦煌文化 1948年三城雙展轟動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