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遙遠的胡麻嶺》 幕后故事
本報記者專訪該劇編劇李天圣
《不遙遠的胡麻嶺》海報。 甘肅省歌劇院供圖
蘭渝鐵路全線開通,使“朝食蘭州牛肉面,暮涮重慶辣火鍋”不再是夢想。縱貫南北的蘭渝鐵路建設曾因為173米的“豆腐土層”一度停滯。中鐵十九局的建設者經過100多個日夜的冥思苦想,采用“九宮格作業法”,讓這條令全世界專家都束手無策的“天塹之路”變“通途”。
“被稱為世界難題的胡麻嶺隧道是蘭渝鐵路的頭號重難點工程,這一世界難題的攻克,展現了建設者的大國工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我想用藝術的手段把建設者的故事展現給更多的人看。”作為2020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由甘肅省歌劇院創排的大型現實主義原創歌劇《不遙遠的胡麻嶺》正在進行最后的緊張排練,在即將搬上省城舞臺之際,甘肅省歌劇院院長、編劇李天圣講述了該劇創作的幕后故事。
記 者:您創作《不遙遠的胡麻嶺》的契機和動力是什么?
李天圣:和這個題材結緣是在2019年,當時一條“胡麻嶺隧道貫通,6年攻克173米,父子相擁而泣”的新聞打動了我。胡麻嶺隧道是蘭渝鐵路蘭州東向重慶方向的第一條隧道,地質條件極其復雜,圍巖巖體比面粉還要細,挖掘起來就像“在豆腐腦里打洞”,2011年工程幾乎陷入停滯。中鐵十九局的建設者們最終用“九宮格作業法”攻克難題,使被國內外隧道專家公認為“國內罕見、世界難題”的胡麻嶺隧道順利貫通。在這項讓世界驚嘆的輝煌背后,是建設者們的智慧和堅守,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大國工匠精神、當代愚公精神、科技創新精神的展現,但是在和建設者接觸的過程中,我卻發現其實他們就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正是他們的執著堅守和努力工作,支撐起了國家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他們應該被更多人了解和記住,這就是我寫這部劇的創作動力和初衷。這部劇是從即將打通的胡麻嶺隧道因地質條件受阻開始的,故事發生在甘肅,胡麻嶺就在我們的身邊,于是有了劇名“不遙遠的胡麻嶺”。
記 者:甘肅省歌劇院作為一個從陜甘邊區走出來的紅色院團,第一次觸及工業題材的現代歌劇,和以前創作相比較有什么難度?
李天圣:我們之前的創作大多是紅色題材、農村題材,也有歷史題材的戲,都有能夠產生戲劇矛盾和沖突的對立面,但《不遙遠的胡麻嶺》是甘肅省歌劇院第一次觸及工業題材,說實話,用歌劇的藝術形式表現工業題材很難,這部戲說的又是胡麻嶺隧道建設過程中解決世界難題的事,它的對立面是自然體,真的很難寫!
劇中打隧道要涉及大型機械、泥漿噴涌,雖然在畫面上能夠解決,但是工業題材戲最難的是有很多的專業術語,劇中“富水粉細砂地層”,還有“注水法”“注漿法”等術語,都很拗口,在劇本創作的過程中,要考慮到觀眾能否理解和接受,但要把這些問題解釋清楚,又不是一部歌劇能夠完全承載和完成的,所以我在寫劇本時還是回歸藝術的本體——寫情感,歌劇是音樂的戲劇,更擅長于表現人物的情感和內心世界,我們盡量通過人物情感變化來推進情節。但是解決世界難題的術語又不能回避,目前在和導演、演員的溝通過程中,仍然存在臺詞量大的問題,還需要繼續磨合修改。
在舞臺表現上,這部戲的舞美設計也相對復雜,隧道掘進時好時壞,隧道內部構造不像電影那么好展現,將更多地利用多媒體手段,但是也不能完全工業化,將胡麻嶺的山野之美和工業結合,讓觀眾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現代工業氣息,也是一個挑戰。
記 者:劇中的主要人物有創作原型嗎?
李天圣:這部劇的每一個人物都有原型。主人公高巖的原型就是曾多次被媒體報道、在胡麻嶺隧道打通瞬間父子相擁而泣的年輕工程師夏荔,像夏荔父子這樣兩代人扎根胡麻嶺隧道的建設者,在中鐵十九局還有很多,劇中的高巖還有其他人的影子。男二號吳杰是當時工區的區長和工程技術負責人的結合體,在和兩個原型人物交談過程中,我發現他們身上有共性的特質,最終將兩個原型人物合二為一,承載了很多科技和工業化的內容。常小川和寧翠芳也是這部劇的“甘肅視角”,他們代表著參與蘭渝鐵路建設的甘肅農民形象,為胡麻嶺隧道貫通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最終思想轉變成長為“建設者”。
最初劇本創作時設計的人物有十多個,經過不斷做“減法”,目前有名有姓的人物只有7個。作為編劇,對于一個人物立起來之后要推翻,肯定難以割舍,但是劇本就是在不斷地修改、推翻、否定和肯定的過程中產生的。
記 者:為了創作這個劇本,主創人員曾多次赴一線和鐵路建設者溝通交流,為該劇的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哪些難忘的體驗?
李天圣:我在2019年創作劇本的時候,胡麻嶺隧道已經貫通,我們特地帶著舞美、服裝、道具等主創人員和主要演員一行,前往天莊高速深坷隧道建設現場實地體驗,近距離感受混凝土澆筑時的震動和轟鳴。施工間隙,通過和施工人員聊天去感受他們的真情實感。這些建設者在荒山野嶺、渺無人煙的環境里一待就是幾年,而且在泥漿淹沒了隧道、貫通遙遙無期時,居然從火鍋中的“九宮格”尋找到了破解世界難題的方法,這些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感起伏, 支撐了這部歌劇的靈魂。在不斷的交流溝通中,我們還真切感受到了幾代建設者用“一根筋”的精神,展現出與時代與百姓共命運的責任擔當,這也正是劇中要體現的當代愚公精神和大國工匠精神。
記 者: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應該具備哪些要素和特質,才能讓當下的觀眾共情?
李天圣:不論什么類型的歌劇歸根結底要貼近生活,工業本身是冷冰冰的存在,工業建設很難和觀眾產生情感勾連,我們試圖通過劇中人物的情感來打動觀眾,讓更多人看到當代中國的中、青年建設者的艱辛和堅守。我更喜歡用“堅守”這個詞,他們繼承了老一輩的創業精神,不管時代怎么變,科技有多發達,從老一輩傳承下來的這股子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精神,始終流淌在年輕人的血脈中。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平麗艷 紀敏
- 2023-01-16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秦腔歷史劇《蔡文姬》在蘭成功首演
- 2023-01-10舞劇《絲路花雨》拉開2023年海外“歡樂春節”序幕
- 2022-12-21《詩畫中國》收官“走進”敦煌莫高窟
- 2022-12-21央視紀錄片《石窟中國》今晚開播 發現一個 崖壁上的精彩中國